139章 閱兵試題:圓陣(第1/3頁)
章節報錯
自朝廷頒出新的政令後,據戶部賬簿上統計,僅十日,京內外便已查繳度牒上萬,搬運各式銅像合計二十餘萬斤,共有六千餘僧侶被勒令還俗,並遣返回鄉,收繳寺院所侵田地數萬頃,其名下的佃農隱戶更是高達數萬;
而從各地大族莊園那裡僅改來良田三千多頃,莊園名下的奴婢、佃戶加起來不到一千……
能從佛家手裡得來如此多的財產人口,自然不可能單單靠一紙詔令和空口講大道理,張濬藉著兵部尚書和兵馬府僉事兩個職務之便,從各軍中抽調人馬,臨時組建成一起三千人的軍隊,名之「還俗軍」,專用以滅佛。
從京內到京外,除大慈恩、大興善、莊嚴等少數幾座寺院外,盡皆夷為平地,拆毀寺廟,焚燒佛經,搬運銅像,收繳度牒,驅逐僧侶,查獲賬冊……
一時京畿大動。
寺院僧侶自然也有反抗,如託人向天子告狀,如大興法事、請天神下凡除妖,如絕食靜坐,面對官兵誦經***……
這些零零碎碎且毫無威脅的反抗,顯然阻礙不了張濬滅佛的步伐。
聽聞,張濬在第一次率部出發時,還特地讓家僕抬了口棺材同行,意為誓死滅佛之意。
其後他信心倍增,再無半分悲壯之色,同還俗軍中幾位將官輕鬆調笑道:「佛家只知貪斂財物,妖惑民心,卻無絲毫抗爭之力,殊不為懼,如捏死一兩蟲豸耳。自三代(夏商周)以來,託以教義之名而聚眾謀反者甚眾,可曾聽聞其中有佛家?」
京城內人馬攢動,禿頭的僧侶競相奔命。
朝中,也有不乏禮佛敬佛的官員,初時也曾同情佛家遭遇,還有的向天子上疏、責難張濬……
可當他們看到大批銅像被運往戶部名下鑄幣坊,再打聽到戶部賬上瘋漲的人丁和田畝數,也都漸漸閉了嘴。
所以,得益於張濬敢打敢殺,整個滅佛過程,涉及到如此巨量的人口和錢財,李曄都幾乎不用親自出面。
他唯一的難處,就是要安慰淑妃何氏。
在何氏看來,七郎能取得如今這些成就,多虧佛祖保佑,怎能大舉滅佛呢。
李曄知道這不是講道理能講明白的。
只有晚上多辛苦一下了。
恰好何氏剛誕下小平原不久,正是有需求時……
十月。
李曄得預備另一件大事,每月一次的閱兵。
此次閱兵的題目已透過兵馬府提前數日下達,陣型演示。其實這也是閱兵中唯一必須的專案。
第一次新式閱兵,主要是給以後的閱兵定下基調,李曄沒必要搞一些新花樣。
到了預定的這一日。
李曄登臨大和門城樓,六軍將卒已提前陳列於大和門外。
先不是閱兵,而是發放各軍當月薪俸。
由左車兒領禁衛先去臧庫內取來錢財,再推運至大和門外一字排開,讓六軍將卒先眼見為實,再由各軍派人來現場領取。
李曄如此做,倒不是擔心各級將校剋扣軍卒餉錢,而是他上次審問邠寧降卒後得來的一個啟示。
對底層軍卒而言,沒有那麼多忠義之類大道理可講,講了他們也不明白,而在他們眼裡,誰給他們發錢,便是他們的衣食父母,他們就樂意為誰效命。既如此,何不趁六軍將卒集合之際當場發放餉錢,好讓軍卒們都看明白,他們用以養家餬口的錢來自天子和朝廷,不是他們的頂頭將校……
有了一車車銅幣和絹帛,六軍將卒自是士氣高漲,山呼萬歲,笑意滿面。
可很快他們就安靜下來了,城樓上已給出了今日閱兵的試題:圓陣。
所謂圓陣,最初出自孫臏的十陣,後泛指
那些中空外圓的防禦型佈陣。
各軍都指揮使自是嚴陣以待。
見城樓上試題一出,便立即發號施令,指揮部下將卒移動起來。
按理說,圓陣已是最簡單的陣型之一了,既沒有明確的行列人數要求,也沒有不同兵種的站位上的嚴格限制,眾軍使看見考題後,心裡也稍稍鬆了口氣。
可要將三千部卒有序調動起來,以最快的時間排列布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說到底,看的還是軍中紀律與平日的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