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並不打算與任何人商議。

也不希望自己的詔令傳至朝堂,然後門下符寶郎不敢蓋印,並招來幾位宰臣的質疑,最後還得自己一一出面解釋,浪費時日。

李曄決定再次動用墨敕。

因而,他只召來代掌承旨的翰林學士韓偓一人,並提前警示韓偓,只管執筆草詔,不准問一字。

韓偓執筆的手一抖,忙點頭稱是,然後屏息以待。

李曄口授敕令。

一、罷中書省。其掌參議表章、擬詔制敕之事,由翰林院代掌;其下諫議大夫掌諷諫規勸之事,由御史臺代掌。

二、罷門下省。其掌詔令章奏之事,由翰林院代掌;其下給事中、拾遺官掌諷諫駁正之事,由御史臺代掌;其下散騎郎掌隨從顧問之事,由錦衛代掌;其下起居郎掌記錄之事,由翰林院代掌;其下符寶郎掌印綬之事,由殿中省代掌。

三、罷太府寺。其掌金帛府庫、營造器物之事,由戶部下倉部代掌。

四、罷司農寺。其掌糧食積儲、維繕倉廩之事,由戶部下倉部代掌;其掌督農田水利之事,由工部(當時喜歡戲稱為「水部」)代掌。

六、罷光祿寺。其掌太官、餚藏、良醞、掌醢之務,由禮部代掌。

七、罷鴻臚寺。其掌傳贊儀節、迎送外賓、朝會禮儀諸事,由禮部代掌。

八、罷衛尉寺。其掌儀仗帳幕諸事,由殿中省代掌。

九、罷軍器監。其掌繕甲弩、輸武庫之事,由兵部代掌。

十、罷少府監。其掌工器匠戶之事,由工部代掌;其掌錢幣鑄造之事,由戶部代掌。

十一、罷將作監。其掌金玉器皿、紗羅錦緞、犀象珠玉之事,由工部代掌。

十二、罷堵水監。其掌掌河渠、津樑、堤堰之事,由工部代掌。

十三、並鹽鐵、度支、戶部三司使入戶部,擬授杜讓能為戶部尚書。另授孔緯禮部尚書。授劉崇望吏部尚書。授張濬兵部尚書。改授李磎刑部尚書。授徐彥若工部尚書。加授崔胤御史大夫。進韓偓翰林院學士承旨。

十四、戶、禮、吏、兵四部尚書,與御史大夫,與翰林學士承旨,與兵馬府左、右僉事,八人並加延英殿大學士,有入奏延英、參謀侍詔之職……

罷置中書門下,不復有宰相之名,權力分攤至尚書六部。而六部既是決策機構也是職能部門,且還要與天子直接對接,這便是明朝內閣的由來了。既可減輕天子身上繁重的工作量,又可居中緩衝,避免天子與六部正面衝突。

但李曄考慮到如今朝廷實際只掌京畿之地,工作量小,且他追求的是集權、高效,故而暫不設內閣……

韓偓放下筆時,渾身大汗。

他的整個腦袋裡嗡嗡作響。

他不敢抬頭看天子,甚至不敢看他剛剛親筆擬就的敕令。

哪怕身為朝堂上最富學識的大臣之一,他也看不明白這詔令的內容,他也不敢看。

他只知道,整個朝廷將迎來鉅變,一種前所未有的鉅變。

敕令頒下。

滿朝轟動。

身為大唐行政核心的中書、門下兩省被廢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