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分置兵馬府的詔令一經下達,立即引來四方爭議。

各地使者奏疏紛至沓來,源源不斷湧入京城,對朝廷來說,也算得盛況了。

如今天下形勢早不比往年。黃巢之亂前,除河朔、河套、淮西等部分地方,大部分疆土仍在朝廷的掌控下,朝廷可任免、置換當地節度使;黃巢之亂後,絕大部分藩鎮已脫離朝廷管轄,各地自舉節度使、自行功伐,往往只事後向朝廷象徵性請示;而至眼下,各地更換節帥、刺史,互相兼吞,事後甚至已不再向朝廷請示,反倒朝廷為保住大義名分,要倒貼著上門、主動給各地新立的藩帥們送去旌節……

而這次遍置兵馬府,涉及天下所有藩鎮利益,故而無人能穩住不發聲,都於忙碌的征伐裡抽出時間來向朝廷上表。

有頌讚天子與朝廷此項變革的,自然也有以各種理由反對的。

贊同的有華州韓建、河東李克用、荊襄趙匡凝等。

尤其是李克用的表態,對許多藩鎮起到了示範作用,忙也紛紛跟著上表頌讚。

朝廷一面下詔獎賞這些藩鎮,一面備好兵馬府所需印綬、符節、牙旗等,遣人送至各地。..

反對最激烈的是鳳翔李茂貞和淮南孫儒。

他們上奏的疏文裡刀光劍影,似是在給朝廷下最後通牒。

對此,朝中自有義憤填膺的官員們上書予以批駁。

若只論唇槍舌劍,這些藩帥們大多出身草莽,手下也至多養了些幕僚和一兩個主事的謀主,又怎會是朝中百官的對手?百官們的文章個個精彩,佔住大義高度,又條條批駁在理。

李曄令將這些文章榜示於眾,好教天下人看清是非曲直。

孫儒遠在淮南,無論他做出怎樣過激的反應,都不足以影響到關中來,朝廷需重點關注的是李茂貞的反應。

鳳翔與朝廷已書信往來、論戰了三個回合,一次比一次言辭更激烈,恐嚇的意味越濃。可最終,也只是停留在書文論戰,鳳翔並未出兵。

朝廷稍稍鬆了口氣,索性主動送去鳳翔兵馬府印綬旌旗,結果未得入鳳翔境,李茂貞拒不領收……

同樣被削減了大量權勢的朱全忠並未上書反對,自然也不會贊成,他看似保持了沉默。

反倒是河中王重盈、河陽張全義、淮西趙昶、曹州刺史氏叔琮等人上書朝廷,申明不敢領收兵馬府印綬,並懇請聖上收回成命,無使天下再生事端。

說的好像如今天下太平,而事端皆是天子亂政惹出來的似的……

河中、河陽、淮西、曹州等地實際都是朱全忠的勢力範圍,而這些人的上書,明顯便是朱全忠的手段了。他根本無需自己親自下場。

而對朝廷來說,這麼多藩帥大佬相約抗旨,單靠朝中百官的嘴皮子是無法解決的。

好在李克用見狀,再次上書,痛罵王重盈、張全義等幾人為虎作倀、大逆不道,並請旨領兵討伐,這才稍稍壓制了幾人的反對聲音。

尤其是河中王重盈,他的領土與河東相接,不敢親試河東兵鋒,立即改口,接受了朝廷的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