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京六軍的操練同樣不能落下。

朝廷實際只掌控京畿一隅之地,不能供養出一支人數龐大的軍隊來,便只能在精兵一法上下功夫了。

而如何精兵,孫惟晟、康承業、李君實等人都提出了不少良策。

但李曄也要有他自己的思考。

不然,便是良策放在他眼前,他也採納不了……

先前神策軍的例子已說明了一點,高昂的薪俸、精良的裝備、充足的後勤等,並不能換來相應的戰力。

反倒是杜讓能在駁斥冒然強兵興國時說得好:生於無事而飽於衣食者,其勢不得不驕惰。這句話也點醒了李曄。

因而,還是得勤操練。

但李曄身為天子,百務纏身,總不能親自去操練軍隊吧……

李曄前後想了一番,借獎賞收復梨園寨、武功、奉天之機,召集六軍檢閱。

這個時代的閱兵,顯然與後世不同。

當天,六軍將士於大和門外各劃區域立定,穿上鮮亮的甲衣,揚著磨礪後的刀槍,高舉新洗過的旌旗,看起來威武雄壯……等天子現身城樓後,再齊齊山呼萬歲,大造聲勢……

在他們看來,這便是點兵了。

李曄只粗略閱過一遍。

下來後,他立即召集六軍都指揮使。

告之以新的閱兵法。

以後,每月定期一次大閱兵,李曄將親臨。且根據各軍表現排出名次,前三名有獎,後三名挨罰。閱兵中的獎罰雖不能與軍功相比,但也不會視同兒戲。且軍卒有過,部隊不佳,將官要一併受罰。

李曄又特地告之,若某軍名次連續墊底,將免除該軍都指揮使,另擇賢能。

僅僅是平日操練不當,堂堂軍使便要被免職?

這個懲罰也太重了些吧……

可如今這京內,天子大權在握、又威望正隆,各軍使壓根不可能有其他心思,只有點頭稱是,再想著回去後如何督促部下,都給老子拼死了練……

既然獎罰較重,便不可能是這種走過場式的閱兵了,得有更多樣的形式和量化的考核標準。

李曄也沒有完全想好,先大致提了幾點,包括陣型演示、騎術射術比試等。

李曄同時也在思考,古代士卒,需具備哪些素質,方可稱得上精銳。

他思來想去,結合上次的出征經歷,最後認定,還是思想素質最重要,或用這個時代的語言來說,叫「忠義」。

其實在現代戰場上,一支鋼鐵之師都必須得做好士兵們的思想工作,又何況是在戰爭形式相對簡單、士卒技能相對單一的古代……

可要提升這個時代士卒的思想素質,培養他們忠君愛國之大義,似乎並不現實。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節,底層士卒們整日都在為了吃飽肚子而發愁,又怎麼可能聽得進去什麼忠義?更何況他們全都不識字,不識字不僅代表沒有知識,而且很難明道理,幾乎沒有學習和接受教化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