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行裡。

距梨園寨只剩最後四十里。

除上午的那個小意外,其後再未遇見邠寧賊兵,李曄說不上這時好訊息還是壞訊息,他只是心裡忐忑不安。

他安慰自己,這都是自己嚇自己,第一次出征心裡沒底罷了。

不信,瞧瞧他身邊的孫德昭,一路上暢談各種軍旅見聞,絲毫沒大戰在即的緊張。

李曄幾次忍不住想問,馬上到梨園寨了,還未見賊兵主力,你就不擔心他們突然殺出來嗎?

最後沒問出口。

他是天子,怎可表現得不如一個將領?

而且他也知道孫德昭會如何回答。聖上,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來了再說,何需提前憂慮……

入夜前,停駐在一個叫瓠口的地方。

這裡另有一條人工水渠自涇水出,向東貫通洛水,修建於一千多年前,彼時的修築者已逝去,而它卻至今仍川流不息,灌溉著這片土地上的代代百姓,名鄭國渠。

李曄可沒有感慨歷史興亡的時間。

他只站在鄭國渠旁眺望了幾眼,心想這些利國利民的水利工事仍在,這裡的土地也依舊肥沃,卻要因人為禍患讓百姓受苦,讓國家凋敝,豈不悲哉。

這時留守營帳的左車兒來報:楊軍使到了。

即將開戰,因而李曄將前後軍的都指揮使們都召了過來,大家一起商議。

康承業已早於楊守信達到。

李曄入帳時,張濬、康承業、孫惟晟、鄧筠等人正向楊守通道賀。

這一幕和諧的場景,讓李曄又增了幾分信心。

李曄入座後,先讓楊守信將今日戰事分享於眾人。

原來,是一夥遊蕩的邠寧士卒,被玉山軍遊奕騎卒發現,隨後楊守信親自領精銳殺去,不出一刻便全殲了這夥邠寧兵。

眾人聽罷,再次稱讚楊守信英勇。

楊守信也面有得意色。

康承業沉吟後問道:「楊軍使可曾拷問這些賊兵,他們為何遊蕩至涇陽縣境?」

「王行瑜罔顧君臣大義,對聖上不忠,欺朝廷無人,膽敢興師犯境,我只恨不能殺盡這些亂黨賊人,哪會對他們仁慈……」

楊守信初始還十分得意,可說著說著,他才意識到自己一時大意了。

梨園寨離著上午交戰地仍有七八十里路程,這距離可不算短,為什麼會在那裡出現邠寧兵,偏偏如今距梨園寨更近時卻不見了,他們有何意圖?.

是該留幾個活口好好拷問一番。

康承業再問:「楊軍使與其交戰時,可算清他們的人數,是否全數殲滅?」

「不會超過百人。」軍務機要,楊守信不敢撒謊,細細回想著道,「當時四面開闊,我雖存了全殲之心,可難免會走漏一兩個……康軍使是擔心朝廷大軍的訊息洩露?」

康承業點了點頭,「他們陡然遭遇楊軍使,未能窺見我大軍全貌,倒也拿不到什麼準確訊息。可難保他們回去後,為免遭責罰,會誇大遭遇的軍卒人數,誤打誤撞,反而讓邠寧賊兵警惕起來,加強防備。」

這番話合情合理,其餘人點頭附和。

「照康軍使的分析看來,」楊守信接過話道,「我們應當加快行程,搶在賊兵加強防禦之前,攻入梨園寨。」

「對。」

眾將應和。

因敵制變,本是行軍作戰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