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昭顯然存了搏天子青睞的意圖,巡營過程中,他比以往任何一次巡營都認真得多。

每至一處,必校對人數、問答口令、檢查工事,等等,錙銖必較。

李曄一一記了下來。

孫德昭見天子如此專注,只當是在考核自己,因而一邊巡查,一邊論述相關駐營知識,包括夜晚如何防範偷襲等。

李曄同樣記了下來。

再適時誇讚一兩句……

回到行帳內。

李曄還不能休息。

不過此時他只需半臥在軟塌上,聽各方人員前來彙報,與白天的行軍種種艱難相較來說,已等於是在休息了。

此時他他主要聽取的是三個方面的彙報。

一是楊守信、康承業、鄧筠等遣人送來的今日行軍歷程,及請示明日的行程。

二是張濬收到的自朝廷方向傳來的最新訊息。

三是隨軍書吏彙報統計出來的一日糧草消耗情況。

都是些例行事宜,李曄只需耐心傾聽,再偶爾指示一兩句。

按理說,糧草消耗和儲備應是軍中頭等大事,可此次出征梨園寨畢竟路途較近,只攜帶了少量糧草,以備不時之需,因而無需太過關注。

如今將卒們食用的,是用小麥、另加些芝麻豆粉烤成的幹饢,需食用時掰碎,就菜湯吞下,由將卒們隨身攜帶,不在大軍的糧草計算範圍內。

次日。

尤其天氣炎熱,得趁著涼爽時多趕路,大軍在卯時剛至便已拔營出發。

回想起昨晚搭營時的艱辛,才睡了一夜,又要再辛辛苦苦拆下來、裝車……

李曄只能感嘆一句,行軍不易。

同時也明白了「勞師遠征」四字背後的分量。

再從涇陽出發,距梨園寨越近了,只七八十里行程,得越發謹慎,行軍的紀律也越發嚴格,隊伍裡將校們的呵斥聲也多了起來,來回縱馳的傳令官也頻繁了起來……

出涇陽不到十里,便有了變故。

其實李曄所在的位置完全看不見、也聽不見任何異樣。

他只知道一直緩慢行進的大軍自前而後的停了下來。

赤顏軍中多為久歷行陣的老卒,見前軍停止行進,倒也未表現出驚慌,都各自待在原地,沒人大聲喧譁。

隨後傳令官從前方馳來,一直到天子儀仗前方勒馬報道。

「稟聖上,前方十里外有打鬥聲,孫軍使不敢擅自決斷,特來請示聖上。」

這便需要李曄自己下決斷了。

他可以選擇縱馬向前,找到一個更好的位置,更直觀地瞭解到前方的戰況後……甚至可以把孫惟晟召來,參照後者的意見,然後再做出最後的決斷。這無疑是最穩妥的選擇。

但穩妥也就意味著保守,在軍營這種尚武尚勇的環境中,穩妥和保守是換不來將卒們的敬畏的。

尤其這又是李曄第一次領軍出征,是奠定他日後在軍中威望的時候。

寧願激進些,也不可保守。

然而,在未能瞭解更多敵情的情況下便貿然下令出擊,顯然太莽撞了,也不可能為自己贏來威望。

除了這兩個選擇外……

李曄另注意到,大軍前後的軍卒們都表現得都異常鎮定,未有人擅自行動,甚至都沒有人因情況突變而張望交談……

他先前只認為這是訓練有素的表現。

如今再細細一想,也可能是這些軍卒們常年跟隨孫惟晟出征,十分了解主將孫惟晟的行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