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生命大爆發(第1/3頁)
章節報錯
初葉星。
日月如流,星霜屢變。
空氣中的水汽更加穩定,往上聚集形成雲天。
陸地上的汪流流入海洋,露出淺表形成大地。
髮膚島。
海水拍打著乾枯的岩礁,一層又一層的沖刷著髮膚島上的巨大角質蛋白,將營養年復一年的緩釋到海里。
就這樣持續了數萬年。
海洋裡,氣泡的面積不斷擴散,萬年時光,已經向周邊輻射了上百公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生物散開場。
從高空俯瞰下去,海面上全是鼓起的氣泡,這些氣泡位於始蟲體內,每當它們死亡,氣泡就會隨著破裂的軀體浮出。
海平面上,除了翻湧的氣泡,還有一群群深色的漂浮物湧現。
如果吳穹沒有睡覺,他會發現這些始蟲,都是壓強類基因突變的產物。
他們不耐水壓,趨利避害之下,慢慢的懸浮在海面。
海洋的洋流和海面張力,彷彿一張大手將他們聚攏,這些自然力量,將這些同類始蟲集中到了一起。
有了穩定而密集的環境,它們的散落RNA不再孤單,繁殖速率以指數級別不斷上升。
洋麵的顏色,越來越深。
不斷的碰撞,不斷的擠壓,始蟲中,極少部分的蟲類突然伸縮了起來。
因為細胞膜的強伸縮性,加上纖毛的不斷刺激,這些蟲類,開始對接觸行為生成反應,產生了神經反射的雛形。
更有一小部分始蟲,發生了自然突變。
他們不再滿足於和海里的物質進行互動,開始浮出水面,感受和上方的空氣直接接觸的滋味。
沉入海底的抗壓類,它們不再喜光,因為水底壓強的增大,身體不斷的縮小,體內的遺傳物質組合的機率也越來越大,體內產生的始蟲也越來越多。
遊進火山底附近的嗜溫類,啟用了蛋白酶的催化屬性,開始逐漸膨脹,新陳代謝加劇,身形也隨著一代一代的疊加而逐步龐大。
粘附到焦巖上的多足類,纖毛開始分泌粘液,產生了可吸附岩石的粘附功能,整個細胞膜貼附在岩石上,不斷的和膜內的基質和養料交換,維持新陳代謝。
更有一小部分,因為長期細胞膜和岩石磨損破裂,進化出了外層的細胞壁,更進一步的穩定了體內結構。
岩礁內,淺海底,溫熱帶,火山口,這些環境複雜的地方,大量的生命不斷的迭代,它們經過一代代的進化和適應,開始逐步適應酸性,鹼性,高溫,高壓,高鹽,強刺激,日光,月光,激流......
無限自由的海域裡,無數的生機不斷的演化。
死亡和新生,進化和淘汰,組成了生物文明的交響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