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五月十日,劉備於成都建高臺,正式稱帝。與當年的劉秀一樣,他把自己划進了劉協皇族血脈裡面。

劉備對上給安上劉協一個孝敏皇帝,自稱漢帝。封諸葛亮為丞相,分封三公,諸位跟隨他的臣子基本上都分封了一個公卿之職。最後改年號為建興元年,正式建立新的大漢。

劉備基本上完全沿用了東漢的制度和體制,與士族共制天下。因為跟隨他時間最長計程車族還是荊州士族,所以荊州士族多位列高官。

現在還屬於建國初期,尚未那麼大矛盾。不過這也給蜀漢埋下了隱患,未來士族矛盾將會越來越嚴重。

不過至少,蜀漢政權正式建立起來了。

在同一天,楚王劉琮也在武昌,同樣自稱漢帝。

劉琮這邊繼位的排面就比劉備高多了。荊揚交士族寒門羅列起來,基本上站滿了整個武昌宮。

不過相比於劉備事事都從守舊方向出發,劉琮對此就隨心所欲了。

首先他國號雖然稱漢,但是並非把自己劃到皇族嫡系,而是直接將自己這一脈命名為嫡系。

以後我就是皇帝,我這一脈就算嫡系了,劉協那一脈變成了旁系。他尊自己已經去世的父親劉表為漢昭文帝,自封漢帝。

這在禮法上已經算是大逆不道,不忠不義了。不過劉琮個人的形象擺在這裡,也沒多少人認為奇怪。

他要是不整活才是怪事。

自封漢帝,繼位之後,劉琮終於能放開手腳,對幕府大刀闊斧的改革了。

大漢沿用的三公九卿制會讓個人權力激增,非常適合士族發展。所以劉琮不打算繼續沿用舊制度,而是直接開啟新的官府制度。

首先他把自己所有的核心幕僚匯總成一個部門,也就是尚書省。

而與之平級的是門下省和中書省,大幅度增加三省的官員數量。同時中書省的官員由劉琮直接任命,無需走任何通道。

接著就是對下面的部門進行改組了。他改變當初九卿時期一個人就管一整個部門的習慣,擴大部門人數。

比如,軍謀府轉為固定駐於武昌,全面改組為兵部。

工坊部改組為工部,其官員必須從工匠學堂畢業,熟悉各類技藝。

禮儀司改組為禮部,全面負責每年的考選,出題等工作。

之後就是把原來官府的機構匯總改組,分別將主薄的權力歸於戶部,將刑法部門全部組成刑部,把官吏部門組成吏部。

六個部門分設尚書和侍郎,底下的官員數量比三公九卿制時期多了將近一半。

三省六部制就這樣誕生了。

這個制度在劉琮看來未必有多先進,不過的確非常適合他往官場裡摻水。

自從親自掌權以後,劉琮發現想往官場裡安插親信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官場上一個蘿蔔一個坑,每一個職位除了上面那個官員之外,盯上這個職位的還有一大堆。士族權力不小,即便是他現在有絕對的兵權也很難辦。

劉琮想把寒門子弟安插進去,就需要罷免一些士族官員。但是罷免一個兩個士族還能忍受,要是大面積罷免,絕對能逼瘋他們。

劉琮之前的策略就是一邊殺一邊免,殺一部分罷免一部分。這樣風險部不小,還會讓一些士族對他恨之入骨。

之前幾個出身士族的軍官叛變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劉琮從老早就開始佈局開設三省六部制。

只要把官職增多,那對士族的刺激就沒那麼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