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這次獻上去的文章,是雜文、策論、詩賦還是經史類的典籍?”

“我覺得是經史類的,不然知縣大人,怎麼可能高興成那樣?”

“對對對,雜文、策論、詩賦雖然同樣受重視,但畢竟只是小道,能夠得到的獎勵有限。

只有經史類的典籍,一旦被大儒認可,才會賜下大機緣。

幾十年前,鄰國大楚境內,就有一次先例。

那位前輩,寫下的經史典籍,獲得了當時坐鎮聖院大儒的認可。

為了答謝這個地方,出現這樣的名篇。

大儒們,在聖院中,挑選了一位教授,前往那位前輩的家鄉授課。

聖院出來的教授,至少也是長生境界。

這樣一位大人物,來到楚國,不但驚動了當時的楚國國君,更是驚動了一些隱世不出的老怪物。”

“你說的是楚國的葉添龍大人吧。

他的事蹟,我也有所耳聞。

錫山縣,原本只是個不起眼的小縣城,因為聖院教授的到來,使其變成了國內數一數二的文治大縣。

據說,當年錫山縣的縣令,因為推舉葉添龍大人的經史有功,不但得到了聖院教授的指點,更是進了楚國帝君的眼,一路加官進爵,幾十年後的今天,他已經成為了楚國數一數二的重臣。”

“經你這麼一說,我總算明白,縣令大人為什麼會如此高興。”

“是啊,聖院教授的指點,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得到的。如果再能入國君的眼,日後加官進爵,那更是喜上加喜。”

“嗯,縣令得到了好處,我們也不是全然沒有收穫。如果我豐平縣,真能成為文教大縣,我們修煉起來,也會變得簡單一些。”

“李兄所言甚至!”

“希望這次進入聖院的東西,能被大儒看中。”

豐平縣聖院周圍,幾乎被讀書人佔領。

武秋生的耳中,也都是類似的議論聲。

不過他並沒有過多的理會,只是一步一步的,朝著聖院靠近。

隨著他距離聖院越來越近,周圍的人逐漸少了起來。

那些在外圍的,大多是寒門子弟。

他們的訊息渠道並不靈通,只能靠一些零星的訊息,去推測。

而這些靠近聖院的,都是豪門望族的公子哥。

這些人的訊息十分靈通,早就在知縣口中,得知了文章的內容。

雖然知縣對於文章的作者,三緘其口,但這卻不妨礙他們結交這麼一位,有潛力的讀書人。

“少爺,您看,武秋生居然也來這個地方。莫非他也想和那位寫出《三字經》、《千字文》的大人,攀上關係。”

說話的,是一個穿著青衣小帽的小廝。這人,乃是紀平的陪讀。

和紀平一樣,他也跟武秋生一起,在紀氏族學學習了半年,所以一眼就把武秋生認了出來。

“武秋生?這個靠著奇技淫巧混入讀書人行列的敗類,居然還敢來這裡,看我不收拾他。”紀平朝著小廝所指的方向看了一眼,憤憤道。

昨天的事情,讓紀平長了個心眼,在沒有足夠底氣的情況,他絕對不會去招惹武秋生。

如今,他之所以敢於再次說出要教訓武秋生的話,完全是因為身邊有長輩在。

紀氏一族,之所以能夠成為望族,除了千百年間,積累的財富、人脈、底蘊外,還因為家中有著數十個先天境界以上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