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裡應外合(第1/3頁)
章節報錯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昨日的憑欄夜曲不僅拂去了人一身的疲憊,還有些許不著邊際的焦慮。
現在趙雍只感覺精神十足。
剛睜開惺忪的雙眼,便聽說幾個大臣已經在龍臺宮外等著了,一眾宮人上前侍候他穿衣戴冠時提及,好像是駐燕使臣剛剛上奏了簡書。
及至正殿,趙雍便傳令,準大臣們入內覲見。
來了七個人,趙豹、趙成、肥義、蘇秦、吳廣、龐煖和李兌。
兩位新晉君侯的職位雖然不變,但地位卻上升了一大截。這個時期的列國諸侯對‘君’的封賜可是很吝嗇的,且大多都是宗室受封。趙國此前的封君只有趙成、趙豹兩人。
且趙國的君侯是實封,譬如肥義受封的定陽君,便是將上郡定陽縣劃出五百民戶,讓本該上繳朝廷的賦稅、直接交到封君手中。
當然負責徵收和管理的仍然是朝廷派出的官員,封君並無行政權。
趙廷之上對於肥義和龐煖兩人的君號或許有些許異議,但趙雍這裡卻並未收到任何公然反對的奏言。
前者自不必多說,先君貴臣,當朝王師、大司馬。
龐煖的軍功更是靠自己打出來的。若說夜襲敗胡是運氣、晉陽逐秦是大勢,那三晉功冠便是膽謀。
有膽識和有謀略者不在少數。但具膽謀者卻萬中無一,即是天賦又是後天的成長。
其年齡不大,但當今列國、沒人再敢小覷龐煖之名。
七人中有五人封君,只有即將赴任的上郡郡守李兌和邯鄲令吳廣的爵位低上一籌,所以二人很自覺地排在了五人之後。
趙雍不動聲色地瞥了李兌一眼。
想來對方的心裡,此時定然不是個滋味,或許還有些不甘吧。
兩年不見,曾經的龐氏小雛鳥已經長成了大鵬,一躍飛到了自己的頭頂……
眾臣見禮罷,趙豹徑直說道:“王上,燕公子歇假傳燕王遺命,自立為燕王。欲引齊軍,驅逐太子噲。”
這一番話,讓趙雍原本還有點迷糊的大腦,瞬間清醒。
肥義也出身附和道:“今日清晨,觀津都尉(衡水武邑)便傳來了緊急軍情,齊軍約五萬人已經渡過了大河,想來如今,齊軍已經逼近了燕國境內吧。”
趙雍從几案的一堆簡書中翻到了燕使上書的那份。看著手中的簡書,上述所敘與趙豹說的基本一致。
這個公子歇,倒是顆意外之子。其名趙雍倒是有所耳聞,但沒想到這傢伙膽子這般大。
不過齊軍的動作也太快了!
恐怕這次把齊國想的太簡單了。這才過去了半個月,齊國便集結了五萬大軍?還輕而易舉的進入到了燕國境內。齊國明顯是早有預謀,且似乎很早就和姬歇勾搭上了。
大意了。
趙豹見趙雍沉默了良久,想了想,試探性地問道:“公子歇明顯是倒向了齊國,若是真讓公子歇坐穩了燕王之位……怕是對我趙國不利。”
趙雍顧自點了點頭,情況確實有點出乎了他的意料。趙國之意其實還是希望燕國的政權可以平穩交替的,因為那樣至少可抵擋一陣……不過姬歇能那般容易的坐穩王位,假傳燕王遺旨是真是假一時還真有點難說。
蘇秦這時搖了搖頭道:“齊軍助燕恐沒安善心,齊、燕兩國乃是世仇。臣以為,我趙國此時不宜妄動,待形式明瞭之前,在做決斷不遲。”
肥義道:“臣附議武安君之言,臣以為,燕國倒是越亂越好。形式雖有稍許變化,然而並不妨礙我趙國的計劃。中山王受王上之言,如今已經在邊境蠢蠢欲動,想必用不了多少時日,中山國定會介入到燕國的內戰,彼時便是我趙國出兵覆滅中山的最好時機。”
趙雍倒不是真的擔心燕國時局的變化,誰當不當燕王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反正最後都是趙國的傀儡。且正如蘇秦說的那般,他也不相信齊國真的就打算扶植一個親齊的燕王,而不覬覦?
《這個明星很想退休》
他只是怕突如其來的變化影響到了中山國的決心。
對燕國他從一開始就沒有圖謀,至少現在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