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韓侯有女(第1/3頁)
章節報錯
就在五國使者遣散軍隊棄車從簡入中牟城時。
遠在數百里之外的韓侯康正注視著殿下一輪又一輪的爭吵。
自三家分晉以來,韓國也曾興盛一時。
韓哀侯在位時更是滅了建國四百餘年的春秋小霸鄭國,遷都新鄭,自此韓國國力大增。
然未得兩年,韓哀侯便被近臣謀刺而亡。
哀侯薨,懿侯立。
韓懿侯若山繼位之初便聽從佞臣讒言又將國都遷回了陽翟,徒費大量國力。
懿侯晚年因公孫頎建議,趁魏國內亂之際,聯合趙國伐魏,本有機會將魏國一分為二,然因內部不和,再次徒勞無功。
懿侯薨,昭侯立。
韓昭侯繼位後,韓國政治已混亂不堪,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
昭侯四年素與韓有仇的魏國,起兵伐韓,包圍宅陽(今鄭州市北)。面對魏國的強勢,昭侯只得召集重臣商議,然皆束手無策。
危急關頭,曾經的‘鄭之賤臣’申不害站了出來,他勸韓昭侯此刻應審時度勢,對魏國示弱,隨後再聯合魯、宋等小國去朝見魏王。
魏惠王本就自大驕狂,見韓國此舉果然十分高興,遂下令撤兵。
申不害為韓相之時,主張變法改革,內修國政,外應諸侯,使韓國的國力一度到達了巔峰。後書記載“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自此韓國成為了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
然韓昭侯晚年,再次重蹈先輩覆轍,他聽從佞臣讒言與魏國爭雄,但五戰五敗,韓國國力大損,自此只能苟安一方。
八年前韓昭侯鬱鬱而終,韓國公子康在國力頹廢之際登上韓侯之位。
韓侯康自繼位以來,忍辱負重,對內休養生息,對外結盟趙國,示好楚國、秦國。
韓國在他的帶領下近些年國力亦是有所回升。
如今趙侯語薨,五國會葬圖謀不軌。趙國此時譴使而來,請求韓國能屯兵魏、秦邊境對秦、魏兩國施以壓力。
韓侯康知曉其中的利害,遂召集諸臣共同商議。
結果便是,親魏和親趙兩派爭論不休。
韓侯康坐於上首也不表露意見,只是默默注視著殿下這兩派激烈的爭吵。
此時局勢已至白熱化階段,韓相公仲侈上前說道:“昔日我國與趙結盟,若此時背信棄義,他日諸國若是伐我,又有何人願意助我韓國?”
韓國大司寇韓林冷哼一聲:“五國伐趙,趙國拿什麼相抗。若是趙滅,五國回過身來攻我韓國,我韓國又拿何相抗!”
“先君之時,魏國舉國之兵伐我,諸侯無一人派兵相助,唯有趙國在我韓國危難之際伸手相助。若非趙國我韓國此時或許早就亡了。而今趙國蒙難,我韓人又怎能袖手旁觀,若此時我們選擇放棄援助趙國,若是他日我韓國再受兵燹試問又有何人相幫?”一直沉默的太子倉此時出身憤憤的說道。
“懇請君父,派兵!”
“太子此時並非仗義之時。”司寇韓林緩緩說道,語氣中並沒有一絲波瀾。
“當年魏國圍攻趙都邯鄲,齊國派兵攻魏國,才解了邯鄲之危。如今又如何,齊國此時還不是連同魏國一起趁火打劫,如今這個世道變了太子,唯有利益趨人心吶。我韓國此時應當調整國策,放棄趙國才能更好的保全自身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