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寶塔(第2/3頁)
章節報錯
在這樣的等級劃分制度之下,夏允彝提及士人,何嘗不是另一種層面上,詢問朱由校大明所謂的與士大夫共天下,到底還存不存在。
聽著夏允彝的話,朱由校嘴角一撇。
與士大夫共天下這玩意,最早可以追溯到劉邦那個老流氓身上,最早的話,是“與天下豪士賢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輯之。”
而兩漢察舉制的制度化,就是以劉邦這句話作為基礎而形成的。
然而兩漢時期的共治天下,治的是天下的民,而不是整個國家,士大夫階級們可以擔任刺史郡守,去實現皇帝對於地方的統治,卻基本沒有資格對國家大事指手畫腳。
三國兩晉的時代,士大夫階層已經形成了士族門閥,開始壟斷整個士大夫階層的政治途徑,九品中正制更是讓士族門閥的囂張氣焰愈演愈烈,權臣開始架空天子,更是比比皆是。
在五胡亂華的一頓亂殺之後,南北豪族大融合,產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這一說法,士族門閥們達到了巔峰,然而門閥做大了,騷操作就來了。
壟斷知識,壟斷文化計程車族門閥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他們看不上的武人,猛然造反。
偌大盛唐頃刻間分崩離析不復存在。
而門閥崩塌之後,他們又一次回到了世家大族的起跑線上,可是伴隨著五代十國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無數“寒門”,也走上了權力場,和這些曾經的世家大族們,走到了同一舞臺之上。
趙宋時期,在趙匡胤還在的時候,說了諸如“本朝與士大夫,百姓共治天下。”“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者。”等話。
加上趙宋重文輕武,對文人的種種待遇之優厚遠超其餘朝代,就導致了讀書人人上人心態的形成。
士族們順著高梁河車神的慘敗,就給“本朝與士大夫,百姓共治天下。”改成了與士大夫共天下。
百姓?
在士大夫階層的眼裡,甚至還不如豬狗牛馬。
要不然終宋一朝,高利貸這玩意為啥那麼盛行?
趙宋儘管經濟發達,可是同樣的,是無數百姓的血淚。
開封府和汴梁城的繁華,背後是全國之力的供奉。
而因為離不開士大夫的幫襯,主動將士大夫階層提到了皇室階層一個段位的老趙家,成功的將那失去了權柄的黑手再度扶持起來,甚至演變的更加可怕。
這是一隻覆蓋在華夏之上的黑手,而如今,伴隨著堡宗的失利和妥協,大明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噱頭,再一度被鼓吹了起來。
換成朱元璋和朱棣在的時候,哪有什麼言官敢為了名聲直接去風聞奏事?
哪有搶著要挨廷杖的?
可是終究啊,士大夫這個階層,是不可避免的。
朱由校拍了拍夏允彝的肩頭道:“別說甚士人,還是說讀書人吧。”
“因為士人,這對於朕而言,真的只不過是貶義詞而已。”
“大明養士百年,養出來的多是廢物,反倒是諸如王陽明,諸如張居正,他們這些起於京師之外的人,反而各有才能。”
“朕常在想,如果打一個比方的話,大明就如同一座寶塔,皇室就如同那寶塔的塔頂一樣,有著最好的風景,也有著最好的權勢,然而卻是高高在上,不知道下邊的想法。
而讀書人和那些豪強和官吏,則組成了這寶塔的中間幾層,他們讓這座寶塔,更高,看的更遠,也讓寶塔可以有序的運營,不至於讓處於塔頂的皇室,對下邊的事情一概不知,成了泥塑木偶。
至於百姓,則是寶塔的最基礎幾層,讀書人們說他們是泥腿子,可少了這些泥腿子組成的基礎,這座寶塔的下場,不過也是瞬間倒塌,分崩離析罷了。
然而朕明白這些,大部分的讀書人,豪紳,官吏,他們卻不明白。
他們覺得這些泥土,有沒有都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