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堂中歌舞散盡之後,盧象升按住自己腰間的佩劍,走到了袁可立的身邊。

看著這個鬚髮花白的老翁,盧象升想到了之前袁可立那殺氣騰騰的模樣。

雖然說盧象升一身武藝極為高超,可是盧象升的骨子裡,卻還是一個文人,一個讀書人。

雖然有著一股任俠之氣,手中也有著好幾條人命。

可是盧象升終究還是以儒人自居。

挖人祖墳這件事,在京師中,盧象升聽天啟帝說過,但是那是天啟帝,那時的盧象升也只是戴罪之軀,根本無從反駁。

這件事,實在是太大了。

哪怕是朝鮮人到時候負責動手,可是這口大鍋終究還是會落到漢人頭上。

天啟帝身為天子,身為皇帝,自然是不可能背這口鍋的,那麼能夠背鍋的,自然也就是負責這件事的袁可立了。

袁可立的一世英名,一世文名,都會隨著這件事的曝光而崩塌。

人活一世,連自己的名節都不要了。

袁可立圖的是什麼?

盧象升不理解。

畢竟從書中,盧象升的到的資訊和經驗,是人活一世求名。

考官也好,讀書也罷,都只是為了揚名立萬!

而一路上這麼長的路途中,盧象升在袁可立的口中,也得到了不少的經驗,懂得了不少的文章詩詞和道理。

在盧象升的心中,袁可立早就是自己的老師之一了。

為了這一戰,老師不惜放棄自己的一世英名,甚至還會連帶上祖輩建立的名聲。

盧象升覺得,似乎不是很值得!

看著身前端坐的袁可立,盧象升低聲道:“袁侍郎,您為何要不惜自毀名節,也要行此足以讓萬民沸騰之事呢?

袁氏三世司馬,振振森森,書香不絕,祖輩八世累積下了尚書袁的偌大名聲。

您本該是當世名臣,入閣宰輔,千百年以後依舊被人所傳頌,所讚美,可行了此事之後,您的名聲,可就徹底毀了。

後人再次提及您,興許只會記得您的惡名……”

盧象升不忍繼續說下去,可是袁可立確很清楚盧象升話語中的意思。

遺臭萬年啊!

這一點,袁可立又如何會不知道?

看了看說出此話的盧象升,袁可立的身子抖了抖,旋即堅毅的站立的無比挺拔,宛若沖天的竹子一般。

“朝野中自古以來,都有著無數的名臣,而這些名臣的大部分名聲,來源於他們自身和他們自身背後的黨派,像是齊楚浙黨,像是此時的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