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民族意識(第2/2頁)
章節報錯
今年,平遼東戰亂,殺雞儆猴讓蒙古不敢輕舉妄動。
從而爭取到喘息之機,恢復大明國力。
這才是朱由校現在想的。
摸了摸腰間在刺骨寒風下已經變的冰冷的天啟銃,朱由校看著這個彙報訊息的護龍衛說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只有結束戰亂,將戰亂抑制在國門之外,才能夠讓大明百姓,大明子民過上好日子。”
“就和前幾波人一樣吧,派個人回京師,找魏忠賢,讓魏忠賢安排這些人去朕設定的幾個工廠做工,以工代賑,方才能夠養成他們的習慣。”
聽著朱由校的話,這個護龍衛點了點頭道:“諾,只是陛下……這一行災民中,不少都是年邁的老人……”
“他們無法做工啊……”
雖然朱由校在北京,尤其是在西苑,在南海子這幾塊皇家御園中設定的工廠,並沒有什麼太高強度的工作。
只是彈彈棉花,分離一下糧草這些活計而已。
可是即便是這樣,對於那些老年人而言,卻終究還是吃力了些。
朱由校挑了挑眉,笑道:“放心,朕已有安排,魏伴伴會好好交代他們,讓他們在京師中各個百姓聚集之所,講述邊關戰事之苦,講述亂兵禍害之甚。”
“每天,都會有食物供給他們,朕也設定了幾處足夠容納他們容身的收容點。”
看著這個護龍衛戰士一騎絕塵,朱由校皺起了眉。
在儒家數千年的洗腦下,家國天下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家,才是優先順序最高的。
其次才是國,最後,才是這個天下。
原本歷史上建奴入關之後,對大明百姓下手最狠的,其實是那些投降了建奴的明軍。
同樣的,在二戰中,為虎作倀的二鬼子造的孽,也一點不比鬼子小。
這就是沒有形成國家凝聚力,沒有覺醒民族意識帶來的後遺症。
可是華夏終究是華夏,是世界上所有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延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文明。
包容性和開拓性,都是華夏文明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所以在五胡十六國時,有漢家子弟前赴後繼,所以在安史之亂中,有漢家子弟勠力同心。
所以在崖山海戰之後,有數十萬人同赴死。
所以在六十年元蒙暴政下有義軍奮不顧身。
有民族意識的人,終究會帶著其他的人一同覺醒。
朱由校給這些老人的安排,就是有意的引導民族意識的覺醒。
家國天下的觀念一時半會不好改,可是用血淋淋的教訓,血淋淋的親身經歷來作為案例,總能激起同仇敵愾之心不是?
京師,可是朱由校徵北的最大兵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