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六章 金山擺在前而眼不眨(第2/3頁)
章節報錯
自相府歸來,王連派人將衛弘叫來了司鹽校尉府,將自己在相府之內商議的結果告知了他。
顯然,衛弘並不能接受這個結果。
好在王連早有所料,給出了衛弘一些可以滿足的條件:“不過老夫已經和丞相商議過了,考慮到南中諸郡如今面臨南蠻之禍,可以在三處給予便宜行事,一曰募兵,二曰籌糧,三曰戰和。”
王連低下眼皮,從桌桉上端起一盞茶水,吹了吹,繼續說道:“實際上,只要南中諸郡能儘早輸送人力物力到蜀中來,朝廷也不會過度追問南中諸郡的具體事宜。只不過南中諸郡一應事宜,以庲降都督李恢將軍的決斷為主。”
看著王連悠哉悠哉地喝著茶,聽完這番話的衛弘心中早已經是樂開了花。
相府能夠如此放權,實際上等同下放了南疆都護府的實權,只不過是名義上並不承認了。
衛弘繼續追問著細節:“那選吏、移民、商貿、築邑、編戶、賦稅這類細枝末節呢?”
王連抬起眼皮看著衛弘,果然如諸葛丞相所言,衛弘確實是一個想做實事敢做實事的人,卻不懂得廟堂之間的避諱。
這些可不是細枝末節,一旦朝廷將這些權柄下放給南中地方,等同於承認南中諸郡裂土自治。
王連雖然洞悉衛弘對南疆一事的全域性謀劃,卻也不能坐視大漢江山生出一個日後不可遏制的隱患。
“老夫早就說了,南中如今乃是庲降都督部和徵南先鋒軍兩支軍馬節制的地方,只要能完成朝廷下達的募兵和籌糧兩大要求,一切便宜行事。”
諸葛亮與王連的謀劃是,先給予如今的南中諸郡便宜行事的實權,試看成效,若真如衛弘所言,南疆都護府能源源不斷地為大漢日後的北定中原供應人力物力,再設定名義上的南疆都護府也不遲。
再者,若是彼時南中諸郡有割據地方、尾大不掉的苗頭,再一一收回這些下放的權柄,裁撤南中的軍閥勢力也為時未晚。
退一萬步講,若是能換來南中諸郡對大漢軍事行動的全力支援,只要能夠收復漢家舊日十三州全境,哪怕僅僅只是雍涼二地,朝廷也願意捨棄對南疆地區的直轄統治。
但是如今乾坤未定,漢室衰弱,別說是偌大的南中諸郡了,就是府庫中的一錙一銖,王連都要為朝廷算計。
當然,為了安撫住衛弘,王連放下了茶盞說道:“老夫已經交納了大半司鹽校尉府的差事,日後除了當好相府的家以外,就是照料著南中一事。丞相也答應了,會抽調人手獨成一部,全域性對接南中軍政,老夫尚有餘力,已經請求丞相接管此部。”
一聽這話,衛弘大概是明白了朝廷方面的顧慮,是不想讓南中諸郡成為一頭沒有韁繩牽制的野馬。
既然王連這老頭成為了朝廷對接南中的話事人,衛弘覺得自己也沒有什麼好客氣的:“首先我需要移民,一年以內最少需要三千蜀中工匠進入南中,鐵匠、木匠……只要有一技之長的,南中都要。”
得益於大漢治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哪怕是偏僻的鄉邑里閭,都生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生產體系。
但三千蜀中工匠,這對如今的蜀中來說,也並不是一個小數字。
正當王連搖頭準備再和衛弘還價時,不想卻被衛弘搶了先:“我已經在冶金治所找好了大半匠人,只需要朝廷在這方面的放人程式一切從簡即可。”
王連一愣,一想到衛弘之前就在冶金治所發家,便了然大悟。
如今隨著大漢重新與東吳交好,互派使者往來,續簽盟約,東吳也放回來了不少五兵卒,聽說孟光的太府就要去了一批,從中得益不少。
如今冶金治所司金中郎將乃是國之大匠蒲元,由張裔一手推薦上來的,從其中幫衛弘要些人手,自然不是太難。
偏偏衛弘提出了這件不算麻煩的事情,讓王連皺起眉頭,忽然反應了過來,頓時瞪了衛弘這小子一眼。
都到了這個時候了,敢情這小子還懷疑自己會下絆子呢!
心中雖然不滿,但王連還是強忍著不快點點頭,算是答應衛弘這樁事。
不明白王連為何忽然之間變得沉悶的衛弘,只好從手中拿出一方木盒,遞到了王連的面前:“文儀公,此乃小子的一番孝敬,不成敬意,還請收下。”
王連瞥了一眼衛弘手中的木盒子,十分精緻小巧,很容易就讓人猜測裡面盛放著某些價值連城的財物。
聽說大漢的軍隊在南中諸郡的平叛戰爭中獲益不菲,以朱褒為首的牂柯豪強、益州郡的雍氏家族,無數家財都被漢軍所得。
即便王連這段時間閉門不出,也曾聽聞寧遠將軍衛弘親自押送一車接著一車的金銀財寶送進了太府,無比奢靡,成為如今成都城內街頭巷尾的最大談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