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不是每個重生者都擁有好運(第2/2頁)
章節報錯
對這種人,重生等於是改變命運的機會。
周大林重生了,有了機會。但他不貪婪,無論是做股票還是做實業,他都知道適可而止。
明明知道這支股票的最高點在哪裡,他不會在最高點拋售,而是稍高既跑,無聲無息地離開,不帶起一絲波瀾。
投資鮮奶公司,知道適可而止,不去觸動劉子強的根本利益。辦影視公司,錢他一個人出,利益大家都有。
這就是古人說的,中庸之道。
兩世為人,可以悟透中庸二字,他很知足。
他不相信趙世豪可以越過貪婪這個門檻,就如他不相信所有重生者,都可以和他一樣成功一般。
他要用貪婪這兩個字,讓趙世豪自己打敗自己。
他拒絕了老趙的宴請,讓老程轉告老趙,他會讓趙世豪參與他在臨水的所有生意,從最基本的道理開始教他。看在老程的面子上,他會毫無保留。
老趙還是領著兒子親自登門拜訪,山南海北地和周大林聊了一個晚上。
從聊天裡,周大林聽出來,老趙算得上見多識廣,知識面比較豐富。比起老程只侷限於自己的愛好裡,其他知之甚少來,老趙還真算個人才。
但相比於老程,老趙也有缺點,就是涉獵甚多卻都比較膚淺。像這種什麼都懂一些,又什麼都不精的人,在周大林看來,反而更不容易成功。
談話的內容和方式,可以暴露一個人的性格。這句話,對周大林這種兩世為人的來說,的確屬於真理。
因為從談話當中,可以聽出來對方對一個問題的關注角度。也就是說,對方是從哪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的。
對方為什麼要從這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呢?這就暴露了對方的思維習慣和做事方法,進而暴露了對方思維是否縝密,人生格局大小,甚至性情、脾氣快慢,都可以體現出來。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談話過程還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自私程度。
老程說話做事兒,往往會考慮別人感受,為別人考慮。也就是他對吳英母女說的,要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
關於讓趙世豪下車這個問題,他首先考慮的,是趙世豪跟著周大林,對趙世豪是好事還是壞事。所以,他首先要問周大林,準備怎麼教育趙世豪。
確定了趙世豪跟著周大林有好處之後,他考慮的又是老趙能不能接受讓他兒子下車這個問題。
所以,從談話中,周大林就可以判斷出來,老程是個心地善良,品格高尚的人,至少不是個自私的人。
而老趙和他談話時,老趙說問題不自覺地就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對問題進行評判。
這說明,老趙這人比起老程來,就自私很多。做為兒子,趙世豪自小受老趙家庭影響,自私的就更厲害一些。
怪不得,他可以在車上睡大覺,而考慮不到老程開車的辛苦。
也怪不得,程曉生孩子以後,他可以不顧程曉的勞累與辛苦,一點也不幫程曉。
程曉每天工作勞累一天,回來還得打掃衛生、看孩子做飯,他可以心安理得地崴靠在沙發上,看著電視,看著程曉忙碌。
因為他極端自私,根本不可能站在程曉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他覺得程曉忙碌應該,他享受也是應該。
哀莫大於心死。和這樣一個極端自私的人相伴一生,程曉的心不死掉,是不可能的。
這種人,即便給他多少機會,他也會白白浪費掉。
像趙世豪這樣的人,即便獲得了和周大林一樣重生的聚會,也難逃厄運,甚至會死的更快。
因為這樣的人,太自私了,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我需要什麼,我要怎樣。在他想他需要什麼,他要怎樣的時候,絕對不會想他得到了他需要的,他實現了他的怎樣的時候,會因此而給除他以外的人和事,以及環境,造成怎樣的傷害,最終因果迴圈,善惡有報,遭到更大的反噬,連性命都不見的保住。
所以,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隨隨便便成功,也不是每個重生者都可以擁有好運。
從談話中,老趙也聽出來,周大林知識豐富,老成持重,的確有做大買賣的那個氣勢。
他做工商的,見過的有錢老闆也不少,自然也就可以判斷,周大林是那種可以成大事的人。兒子跟著他,他也就可以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