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風華絕代丈母孃(第1/2頁)
章節報錯
二十年以後的程曉,的確沒跟他撒謊,她媽吳英年輕的時候,的確應該比程曉漂亮。
現在的吳英,只有四十一二歲,和當年程曉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幾乎是一樣大的。
但這時候的吳英,卻依舊光彩照人,不輸於程曉的漂亮。如果再年輕二十歲的話,這絕對是一個風華絕代的美人。
程曉的父親程建國,周大林是見過的。人長長得黑黑的,敦敦實實,個兒還沒有他高。
幸虧程曉大部分的基因,都隨了母親。
他見到程建國的時候,程建國的頭已經禿了,冒著油光,只在腦後還有一圈頭髮。
單論長相的話,程建國是無論如何也配不上吳英的。
程曉對周大林講過,她母親家是農村。
十六歲的時候,吳英中學畢業,已經是他們村裡,學歷最高的了。
七十年代,農村女孩可以上到初中,已經是相當不易,且應該是家裡比較富裕的人家,才肯讓女孩去讀初中。
那時候農村裡人們的觀念,女孩早晚是人家的,能供到小學,識字就不錯。多數女孩子甚至小學都上不到畢業,上個兩三年,能替家裡幹活了,家長就不讓上了。
畢業以後,吳英就透過當村支書的二舅,到村裡的小學做民辦教師。
民辦教師的待遇,和公家的教師,是完全不同的,不會開工資,只分配工分。有個當時的政策名詞,管這個叫以工代幹。
而且,民辦教師並不保險,哪天不幹了,還得回來種地。
想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生活,只做民辦教師是不行的,還得另想他法。
這個時候,程建國已經在部隊裡當了班長。
吳英是方圓十里少有的漂亮姑娘,中學畢業以後,上門提親的就擠破了門檻。程建國恰巧回來探親,他父母也託了媒人過來。
無論是家境還是長相,程建國是遠遠配不上吳英的,可那個時代,當兵的絕對是香餑餑。
吳英誰都沒見,就見了程建國一個人,告訴他,只要他能在部隊裡提幹,能把她從貧窮的農村裡帶走,她就會嫁給他。
興許是吳英的這個承諾,讓程建國爆發了動力。
從此之後,程建國就在部隊裡日新月異。四年之後,他當了連長,探親回家,和吳英舉辦了婚禮。
以後的一年,就有了程曉。
程曉五六歲的時候,程建國提了營長,吳英就帶著程曉隨軍了。
在隨軍這段時間裡,吳英自修了高中課程,被部隊家屬單位推薦上了大專,回來之後,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中學公辦教師。
緊接著,吳英就帶著程曉,調回了家鄉所在的城市臨水,在臨水中學當了一名中學教師。
至於為什麼不隨軍了,非要回到臨水?程曉問的時候,母親總是支支吾吾,說一堆各種各樣的理由,前言不搭後語。
在周大林想來,程曉父親服役的地方,過於艱苦了,才是吳英不願繼續隨軍的主要原因。
程曉自五六歲才和父親生活在一起,上小學以後又和父親分離,直到初中畢業,父親轉業回到臨水,一家人才重新團聚。她對父親是比較陌生的,對他的記憶,也是從中學畢業以後開始的。
而中學以後,正是九十年代中期,全社會最注重學歷的時候。程曉的眼裡,就只有父親嚴格督促她學習的嚴厲了。
軍人出身的程建國,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有著軍人深深的烙印。什麼不許做就是不許做,什麼必須做到就必須做到,沒有任何條件可講。
所以,程曉怕父親,不敢違抗父親的任何命令。因為她的抗爭永遠不會贏。
中國軍人的骨子裡,是沒有輸這個詞彙的。這是這支軍隊自建軍以來,就嚴格奉行著的宗旨。在她的下級軍官這裡,這條鐵律被深深刻進骨子裡。對要達到的目的,沒有條件,也不問為什麼,無論有什麼樣的困難,就是把命豁出去不要,目的一定要達到,也一定能達到。
正是這個精神,讓小米加步槍對抗武裝到牙齒的十六國聯軍,對抗現代化的飛機大炮,一樣可以取得勝利,震撼世界。
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偉人鏗鏘有力的話語,也必將刻入他們的骨子裡,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如此,擁有如此軍人的,我們的祖國,必將戰無不勝,永遠屹立於世界東方。
和這樣的軍人抗爭,結果可想而知。程曉也就是這樣,變成乖乖女的。
做為母親,吳英首先關心的,自然是女兒的生活。上車以後,她就要周大林送她去程曉的宿舍。
於是,周大林就拉著母女倆,回了租住的房子。
房子還算不錯,裡面居然安裝了空調,且是和劉璐一起住,這個也讓吳英比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