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為秦國公,攝政當國的訊息一出,民間與士林之中一片譁然,尤其是江南士林,議論唾罵之聲一時間甚囂塵上。

有流言曰:李元執掌天下大半兵馬,挾天子,令太后,不為攝政當國,豈不惜哉?

三月七日,南京左通政塗一臻撰文一篇,大罵李元為竊國大盜,比之漢末曹孟德為禍更甚矣。

三月九日,江蘇道監察御史曹於汴附和稱:李元若為當國,則天下不安,請力誅之!

三月十一日,江西布政使李瑾上奏,要求幼帝退位,太后撤簾,另選賢明者任之。

最為令天下士林聞之鼓舞的,是原督察院左都御史,現南京吏部尚書,東林魁首高攀龍的一篇勸進表,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信王素有賢名,寬厚愛人,當為立之。

有人反對,自然有人支援。

山東巡撫孫元華撰文聲援李元:劉、黃亂政時,不見諸公奔走呼號,為天下唱,如今秦國公掃滅四方,以功定賞,諸蠅營狗苟之輩,開始諂媚阿諛,想為信王立,取從龍功,社稷利,豈不令人嗤笑呼?

除此之外,真定府知府孫傳庭,太原知府鞏道貴,河南巡撫溫有貴等人也公開支援李元。

一時間,天下言論洶洶。

而此時,大明北京城,皇城坤寧宮,太后張嫣病倒了。

這幾天傷飭李元及太后的奏本如同雪花一般從南京、江西各地飛來,其中毀謗、誅心之語讓張嫣心思疲敝,傷神甚矣。

「當初劉一璟等人亂政,不見他們這個忠臣良將出來說兩句話,現在一個個都跳出來,好像哀家執政,立刻就會讓王朝傾覆,黎民死難一般!」張嫣身上隨意套了一襲蠶絲錦袍,並未著宮裝,輕輕靠坐在榻上,說起這些天的奏本,嬌媚無雙的容顏依舊是帶了委屈。

一旁的雅麗奇端了御膳房熬製的清粥,祛火清涼。

「大明朝在殿下治理下,外面諸敵寂滅,內部政治清明,又無傾軋,而那南方士人既無功勳,又遠離中樞,只能以文章賣弄刀筆,求直名於民間,無可奈何矣,」雅麗奇坐在榻前,將粥碗遞給張嫣。

正當兩人說著話,宮女出現在殿門口,躬身道:「娘娘,秦國公入宮求見!」

聽到李元要來,張嫣原本有些灰暗的美眸忽然亮了起來,但是略一思忖,臉頰突然冒出一抹紅暈,自己身著絲縷蠶衣,當是無法見外臣:「讓秦國公在奉賢殿稍後,本宮稍後變去!」

「奴婢領旨!」宮女低眉順眼,默默退去。

一旁的雅麗奇咬了咬嘴唇,面容有些苦澀......

另一邊,李元安坐於奉賢殿內,默默飲茶,等待張嫣的到來。

「大人,最近宮中安穩,小的已經聽從您的吩咐,將所有太監宮女從新甄選了一遍,且這內宮侍衛,都是從大人提供的名單裡選擇,當萬無一失!」魏忠賢低著腰身,小心的伺候在李元身旁。

「內宮侍衛統領的差事如何?」李元輕輕掃著茶蓋,吹拂著沸水上漂浮的嫩綠茶葉。

「都是大人教導的好,咱家聽從大人的吩咐就可以了!」魏忠賢嘿嘿一笑,顯得謙卑異常。

從三月三日之後,整個京畿地方,都是李元防衛範圍,外有三大營和獵戶衛大軍,京城有劉貴任九門提督,而李元自己任了順天府尹,皇宮內魏忠賢擔當內宮侍衛統領。

內閣之中,熊廷弼為首輔,孫承宗次輔,左光斗及鞏道貴等人入閣,但是要說誰的權柄最重,李元當為第一。

故而,說是李元一手執掌大明中樞,也不為過。

「太后駕到!」

隨著太監的儀仗先頭抵達,張嫣到了。

「臣拜見太后!」李元微微躬身,向著張嫣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