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怨望昭著(第1/2頁)
章節報錯
今日天氣高爽,衙門無事,巡撫楊漣正在後花園的躺椅中悠悠然拿著一本輕薄的典冊研讀,長子楊之易在一旁陪著,另外有兩個小丫鬟在旁邊伺候。
李元這幾日的狼狽摸樣楊漣看在眼裡,心中自是得意,一個小小的總兵官一朝得勢,還能真的翻天不成?現在只是開胃小菜,動的是一些小嘍囉,等騰出手來,再好好整治整治李元本人!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合上冊子,楊漣輕笑一聲,對著自家長子問道:“大哥兒,你說這歐陽永叔的《秋風賦》作何解?”
秋聲賦為歐陽永叔名篇,所以楊之易並不陌生,不用思考什麼,楊家大郎便回道:“總是不離悲秋一意,初言聲,再言秋,復自秋推出聲來,又自聲推出所以來之故,見得天地本有自然之運,為生為殺,其勢不得不出於此,非有心於戕物也。但念物本無情,其摧敗零落,一聽諸時之自至,而人日以天窮之憂思,營營名利,競圖一時之榮,而不知中動精搖,自速其老,是物之飄零者,在目前有聲之秋,人之戕賊者,在意中無聲之秋也,尤堪悲矣!篇中感慨處帶出警語,自是神品。”
聽了自家大哥兒的回話,楊漣搖了搖頭,回道:“都說歐陽永叔,感秋傷懷,但是三段秋風肅殺之意不減,與王介甫之間的變法之爭綿延數十年,學術道統之爭,哪會因一時感傷而有絲毫縮減!”
知道自家大人不喜歡那個拗相公王安石,所以楊一易笑道:“最後還是使得王安石罷相,歐陽永叔道統不絕。”
“所以歐陽永叔與司馬君實流芳百世,王介甫名聲不顯!”楊漣笑了笑,變法?變得是天命,哪能向王安石那樣胡來?
“那大人與那李元之間的權勢之爭也是無可退讓了?”楊一易突然開口問道。
楊漣瞟了一眼身後的兩個小丫鬟,兩個小女孩放下果盤,摺扇,自覺地退了出去。
“此比不倫不類!老夫不是歐陽永叔,那李元更比不上王介甫!”
看了一眼兒子,楊漣接著道:“此非個人權勢之爭,而是遼東各方勢力之爭!一介武夫,豈能在遼東呼風喚雨,使經略,巡撫,道臺退避三舍?遼東百萬百姓,數十萬軍卒,只知李元而不知巡撫,不知聖上!”
楊漣雙目微眯:“此子太過危險,若是忠心體國,那都有體面,但是一旦包藏禍心,那就是傾覆之亂!”
說得輕了,這是遼東的文武之爭,國體之爭,說的重了,那就是大明三百年國祚的國本之爭!容不得絲毫退讓!
“可是,建奴窺伺在外,現在內鬥,是否有些不顧大局?”楊一易來遼東月餘,看到的是民不聊生,戰亂流離,此時爭道統,爭國本,是否本末倒置。
“國體就是大局,國本更是重中之重!”楊漣隨手將《秋聲賦》扔到桌子上,肅然道:“大郎兒,你記住,聖上的體面,士大夫的體面才是真的體面,這天下是士大夫與聖上共治!而不是百姓,更不是武夫!”
看自家兒子有些默然,楊漣的語氣緩和了一些:“任何時候,攘外必先安內,內部都不和平,道統意見不一,如何共合力禦敵呢?”
“大人,孩兒明白了。”楊一易點頭稱是,自家父親什麼脾氣,自己知道,這事情可爭論不得,俯首聽命便是。
父子兩人正說著話,家中老僕走了過來,遞了一封帖子:“老爺,李元遞了拜帖,在府外等候拜見。”
“哦?”楊漣保養良好的雙眉微挑,語氣中充滿嘲弄:“總兵官大人屈尊前來?”
一旁的長子笑道:“大人,這李元怕是來求和的,想請大人放一條生路。”
“且看他買的什麼藥吧,”楊漣並不起身:“讓他去偏廳等著,本官看完這本書。”
“是,老爺。”
“大人,我要不要去先陪著?”楊一易開口問道,讓一路總兵官在偏聽空等總是不好,還是自己作為子侄輩,先去陪著。
“不用,”楊漣擺擺手:“就先讓他枯坐片刻,本官倒要看看,他李元是不是真心誠意,前來拜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