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零四章.風雲驚變,不堪回首月明中(第1/3頁)
章節報錯
土河行宮內,耶律宗真準備回宮。
土河行宮外,葉沛帶領五百名親兵單獨駐紮,也收拾用物準備離開。
周尋走進葉沛的大帳,問道:“公主,咱們是跟著主上進入中京城,還是直接回南京析津府去?”
葉沛道:“我想跟主上回中京的,此次中京之行,本欲為蕭景榮爭取南平王的世襲爵位,此事還沒有辦妥,還是先入京再說。”
周尋突然轉移話題說道:“公主還有一事不知吧,那日捉拿琅琊王,混亂之際,楚王蕭孝先逃跑了。”
“什麼?他竟然逃跑了?”葉沛看著周尋猶猶豫豫的眼神,有些疑惑,便問:“周大哥,你想說什麼便說吧。”
“南平王死後,執掌南城大營的虎符也一直流落在外。太后蕭耨斤沒有立刻去南京城收回兵權,是怕南京局勢動盪引起更大的麻煩。
他們篤定您沒有虎符,不能完全得到兵權,才敢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懷柔政策。結果失敗,導致太后還政,楚王交權。
可是我敢保證,南京城兵權的虎符當初肯定是落到了太后蕭耨斤手裡,說不定後來又交給了蕭孝先。”
葉沛立刻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你是想說蕭孝先遁去,可能會去南城大營收割兵權?”
“正是如此!因此我勸公主先回南京城為妙。若南城大營有公主鎮守,即便蕭孝先出示虎符,也未必能輕易得到兵權。若是您不在,辛孤、裴盛斌等人沒有理由拒絕蕭孝先的接管。”
提到此節,葉沛有些猶豫了。
周尋又分析道:“況且如今大勢已定,主上也不會再有什麼危險。回中京城不過是論功行賞,等咱們回南京掌握大權,再回來領旨謝恩也不晚。”
周尋說得雖然有理,葉沛心中卻仍有疑慮。
北面王的叛軍雖然被自己的戰陣打敗,怎麼可能那麼不堪一擊便遁走逃亡了?七金山草深林密,叛軍只怕是掩人耳目隱藏起來了而已。
如今能帶兵的蕭孝先、琅琊王,甚至於耶律匹敵都死掉了,主上的宮帳兵雖然還在,卻沒有一個能征慣戰的將軍統兵,恐怕很難對付叛軍。
有個一閃而過的念頭出現在葉沛腦海中:叛軍絕不會就此收手的!
他們為何又一直沒有動靜呢?這太不像之前北面王顯現出來的雷厲風行的風格。
除非他們等待另一個時機,也就是如今蕭耨斤、耶律野奴都失敗的時機。
小皇帝雖然取勝,但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道理誰都懂,難不成北面王想此時再動干戈?
想到此節,葉沛也不能安心回南京城去了。
葉沛講了心中的擔憂,周尋卻有種滿不在乎的態度。
“遼國建國以來以武立天下,向來是強權政治,政變發生了幾十次,皇位更迭頻繁。可是這樣正是大宋發展的好機會呀。
遼國內亂,無暇顧忌他國,宋朝才可以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民生,才可以不斷強大,最後有可能收回燕雲十六州,甚至一舉吞併遼國。”
周尋為何他會說出這樣的言論,竟然有這種想法?
葉沛彷彿不認識面前這個人了。
自從葉沛嫁來遼國,就沒有再以宋人自居,哪怕蕭耨斤陰謀廢帝、琅琊王試圖謀反,葉沛都沒有把自己當做一個局外人置之不理。
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是百姓的天下。頻繁的政權更迭,受苦的還是百姓。
葉沛也從來沒有想過讓大宋打過遼國來,吞併遼國的土地,成為遼國的統治者。
面前的周尋突然變得陌生,他說出這樣的話來,讓葉沛覺得不可思議。
“周大哥,你是不是有什麼事瞞著我?”
周尋矢口否認,“沒有呀!我只是替公主打算。”
“那讓我再想想吧。”第二天一早,周尋又是這番言辭,急切地催葉沛回南京城,葉沛有些動搖。
蕭孝先若真是拿了虎符去收割南城大營的兵權,自己確實要馬上採取行動來阻止。
葉沛終究還是信任周尋的,周尋已經是她此時此刻唯一可以信任的人了。
葉沛道,“若是去請一張聖旨不是更好嗎?這樣也師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