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白鯊的評分是8.3分。

這個評分還算不錯,至少比前世那個版本要高一些,就這方面來看。

吳瑩講故事的能力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的。

「步步為營的氣氛鋪墊,就像撒麵包屑一樣的將人引向那隻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大白鯊。」

「基本上經典的恐怖片技巧他都有用到,但也有點過於套路,反正每次景別變小景深留出一角,我就知道要嚇人一下,不是冒出人頭就是鯊魚,畢竟還是隔行如隔山。印象深的地方反而是鯊魚第二次襲擊前警長在沙灘上注視海面的那段正反打,效果驚人。」

「大白鯊第一次在海灘出擊的段落拍的極其精彩,沒有任何真身顯露,只用水下的主觀第一視角代替,反而無形中增加了壓迫感。而這段戲的視角一直都是以警長的身份代入的,多個不同景別的鏡頭剪下,畫面內近景、中景與遠景的排布都充滿了心思,而危險來臨時的那個滑動變焦真的絕妙無比。」

「本片再次證明了一句話:怪獸永遠是人類自我的對映。片中的大白鯊引出的內容比它本身反而更值得玩味,面對利益的索取貪婪,理念派與實幹派的衝突與理解,戰爭對老兵的心理創傷。「怪獸」這種超乎想像的存在卻必須要在人類的對比下才能發揮出全部魅力。」

「影片節奏張弛有度,高潮緊張刺激,模型特效今天看來較簡陋,但依然效果不凡,配樂扣人心絃。除卻驚悚駭人的災難氛圍外,本片對人性的挖掘也不乏力度,另外水下屍體那段真差點把我嚇尿。」

「開局吸引人,慢慢引出故事和幾位主要角色,幾位角色的談天來道出主角自己的故事。影片中的大反派大白鯊一直到影片過去了1個小時20分的時候才露出第一張正臉,那場面確實嚇了我一跳,真的好大條!」

……

普通觀眾的論調和影評人有些類似。

比如影評人王曦就是這樣評價《大白鯊》的:「典型的英雄主義冒險故事。在影片《大白鯊》中,由於鯊魚殘害海濱小鎮的居民,使得警長等人決定將其捕殺,人與鯊的爭鬥過程,實際上就是科技、文明與原始、蠻荒的抗爭過程。最後警長等人成功將鯊魚擊斃,也就是正義順利戰勝邪惡,小鎮的和平與秩序得以繼續維繫的大團圓結局。

傳統英雄主義題材的影片中,警長無疑是勇敢正義的代表者。

在該片中,從極具當代性的城市紐約來到小鎮的警長就是給當地居民帶來法律與秩序的人。

對於最初發生的鯊魚吃人事件,為了保證居民的生命安全,他始終堅持應關閉海灘的對外開放,而以市長為代表的利益集團為了逐利致使人員死亡進一步擴大,這促使警長決定獵捕鯊魚。

在最終的「大決鬥」中,經警長之手成功將大白鯊擊斃,完成其人物使命。

除此之外,還有老水手。

他以捕魚為生,是小鎮上唯一有能力獵捕鯊魚的人。老水手有著老牛仔的普遍特徵,技術高超、沉著冷靜、但又狂放不羈。

但是,他的捕魚方法是傳統式的,認為一人、一杆、一船足矣。在電影的高潮部分,老水手最終命喪鯊魚之口也許暗含著導演對於過去電影傳統中陳舊部分的一種否定。

當然還有生物學家。

如果說老水手所渲染的是一種去勢,那麼海洋生物學家則代表了對於未來的一種肯定。

生物學家的加入使得影片具備了現代色彩,並且在故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的科學斷定使得警長相信大白鯊的真實存在,並在捕殺過程中一度使警長「英雄無用武之地」。

最終存活下來的只有生物學家與警長,隨著二人向著遠方游去,所體現出的是傳統與現代的融

合,與如今的華語電影發展方向不謀而合。

與之相反的。

首先是市領導。

如前所述,市領導等人所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利益集團,與英雄主義片中的資本家有異曲同工之意。

當鯊魚威脅到人類的生命之時,市領導為了利益而繼續開放沙灘,因之使得鯊魚更變本加厲,從宏觀的角度說,是人類的私慾觸怒了自然,而大白鯊正是人性中惡的意象。

其次是「大白鯊」。

大白鯊實際上是一個表意的符號,類似於西部片中亡命的匪盜,象徵著暴力、野蠻和私慾。

在電影開篇,藉助冷暖色調的對比、人物的近景拍攝和急促的音樂,使得大白鯊極富神秘色彩與驚悚意味。

由於人類的行為更進一步的觸怒了自然,市長等人的私慾投射到這一龐大的「怪獸」身上,才使得以警長為代表的正義一方要對抗和規訓這種人性之惡。

英雄主義電影的核心一般都是給莽荒世界帶去文明與秩序、保衛小鎮人民的安危這一程式化故事與本片「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