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的《大白鯊》是根據本奇利的同名暢銷改編拍攝的。

公映後,引起巨大轟動,它同時在500家影院上映,電視上也充斥著它的廣告,人們蜂擁而至一睹為快。

這部災難片耗資1200萬醜元,卻獲利13.300萬醜元,成為70年代中期票房價值最高的影片,強勁的賣座力一直持續到1977年,由於盧卡斯的《星球大戰》的問世才被打破。

醜國《時代》週刊在盛讚本片導演斯皮爾伯格精湛的藝術技巧的同時,還強調指出:《大白鯊》是一部“非常醜國化的電影“。

這說明,《大白鯊》並非一般意義上成功的商業片。

可以說,《大白鯊》在原世界醜國電影史上製造了一個“災難年“,掀起了災難片的第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30年代,以《金剛》為代表;

第二次高潮在50年代,以《怪物從海上來》、《毒蜘蛛》為代表。

儘管1973年的災難片《海神號遇險記》也在社會上引起轟動,但真正復活了災難片時尚的則是《大白鯊》。

或者進一步說。

70年代災難片熱潮正是由《大白鯊》掀起的。

……

至於國內的災難片。

這麼說吧。

國產災難片的數量少就不說了,而且質量還參差不齊,理念也不夠不清晰。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2000年時候,

《緊急迫降》儘量按照國際化的災難大片理念來製作,是一次重要的嘗試。

2003年《驚濤駭浪》、

2008年《超強颱風》、

2010年《大地震》等也都是當年引發高度關注的影片。

其實,真要算起來,剛剛結束的《流浪地球》也能勉強算是災難片。

雖然它的定位是科幻。

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而言。

大都市毀於災難的景觀卻是一次重大突破,它的突破在於終於突出了第二元素:災難的巨大傷害。

相比之下,以往的國產災難片在這一環節上始終放不開,稍作點染之後就儘快進入了人的抗爭、自救,而且這種抗爭自救從一開始就充滿了高度的力量和理智,過於輕易地完成了對災難的征服,也過早地在本應導引觀眾深入進非理性心理感受的敘事節點上又把他們拉了出來,於是最終勝利到來時觀眾已經不感意外和震撼。

這顯然不符合美學和心理學的規律。

這會帶來另一個結果,國產災難片完全走不出去,而引進的災難片卻在華國市場上“吸金”、“吸粉”。

災難片這個型別或者說後工業階段電影產品鏈上的重要一環、型別片版圖裡的重要一片形同拱手與人。

與市場份額同時失去的,還有輿論、競爭力等意識形態陣地。

國產災難片創作上原有的顧慮是擔心觀眾無法區分現實與影像、真實與虛構,造成社會層面的恐慌。

這個顧慮在華國電影文化發育的現階段已經可以打消,《流浪地球》的成功足以證明這一點。

觀眾方面的問題固然仍然有,但一來極小機率不可能完全沒有,二來實踐是最好的免疫。

而且,災難知識科普首先是教育系統的工作,優質的災難片實際上會幫助民眾獲得應對災難的必要知識和心理建設。

不僅如此,那些在幻想式災難大片裡被摧毀越多的地方,也往往是遊客最感興趣的地方,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災難片和經濟文化的共存關係。

於是再次回到文化自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