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晨的採訪被報道之後。

很多人都明白了《流浪地球》對於華國電影的意義。

其實,這些內容和粉絲們沒多大的關係,關注的人也很少。

不過,他們知道。

國內終於出了一部好看的科幻電影了,也終於出了一個能拍科幻的導演。

還是那句話。

科幻電影非專業人士不能碰。

原因很簡單。

首先是改編困難。

科幻電影故事相對而言都比較宏大,改編劇作難度大,

一個好故事好劇情,能吸引人的不過是服裝、道具和故事場景。

科幻劇裡對道具和場景的要求高很多,不是幾個小鮮肉就能解決的。

所以很多導演認為科幻劇太費錢,大把大把的銀子都花在了“營造氣氛”上。

就容易導致男主和女主頓時沒了存在感,再加上國內特效公司技術水平、疊加演員演技和編劇水平。

拍個劇撲街是很正常的。

被原著粉絲打罵也是很正常的。

怎麼解決呢?

陸晨他們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

確立科幻電影的市場價值。

然後就會有投入。

拍科幻劇就像做學問搞科研,是需要慢慢積累行業資源、人才資源的。

不是資本花點錢就能彎道超車。

在這一點上,國內的科幻劇需要寬鬆的環境和政策支援。

人民都愛“科學”了,科幻劇還不一飛沖天嗎?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三體》劇集拍不好,說明學術不行,物理學術和科普太差了。

大環境都這樣,你讓演藝圈裡的俗人們,怎麼解決科幻的專業性?

怎麼解決服化道的專業性?

你看看好萊塢,寶萊塢的大腕們,動輒請十多個院士或行業大牛當顧問。

科幻劇《蒼穹浩瀚》都能上專業的物理學術期刊,並且撰文瘋狂為該劇“打卡”。

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是一種全民科普,全民追劇的科學精神!

當然,銀子還是要賺的,要不怎麼全面健康發展呢?

其次是產業鏈不完整,忽悠成分太多。

看看國內3D製作、影視特效、後期製作一條龍產業鏈,你就會明白。目前,我國的科幻影視文化產業,還處於幼稚的“初級階段”。

投融資不健全、高水平導演和演員不多,支援技術和公司不健全,所以就是有好本子,也拍不出讓人拍案叫絕的好劇集。

人心浮躁,沒有十年磨一劍的恆心和信心,科幻劇和電影從業者估計也是受大環境影響,人心過於功利和浮躁了。

沒有辦法直面好的故事和劇本,浮躁的變現機制和心理,只會匆匆拍攝和製作,沒有底線,沒有原則,更沒有“十年磨一劍”恆心和信心。

真不是他們小題大做。

而是華國也到了有自己科幻電影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