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早就收到了北鎮李達祖的急奏,索要援兵。

意思不言而喻。

朝廷哪裡有兵可以派去遼東,援兵無非就是錦州和金州罷了,可笑的是,金州總兵前番才提出五年平遼。

這才多久,蠻族就搶先進攻北鎮了。

“去問問史鼐和唐清安,北鎮被圍,二部為何不動。”

太上皇的問責,很快送到了錦州和金州。

錦州的遼東經略史鼐,不但收到了朝廷的,還收到了北鎮突圍送來的急信。

問他是否又像上回一般,看著北鎮被攻打而無動於衷。

史鼐嘆了口氣。

他和李達祖都是京城的勳貴,是有不少交情的,兩人間並沒有什麼私仇。

北鎮到底不如錦州,更不如金州。

野戰沒有信心,守城還是有信心的。

沒有城池之利,蠻族大軍早就突進,以這數萬的新兵,如何能抗拒蠻族。

因此史鼐才因地制宜,提出修堡以拒蠻族之策。

雖然每年耗費無數的物資,可是朝廷也無可奈何,誰有本事領兵去和蠻族野戰,他願意讓賢。

正是這個原因,攻奸他的人雖然多,卻還是久在遼東經略之位。

遼西走廊不光地形狹長,且山多險要,因此此策可以。

寬闊的北鎮卻不行,根本擋不住蠻族繞路,也沒有實力去斷絕後金糧道。

這也是他為什麼不願支援李達祖的原因。

想要守住北鎮,就必須要奪回大遼河,在河西駐守重兵,以阻止蠻兵過河,才能護住後方。

可是北鎮有實力奪回大遼河嗎?沒有!

史鼐的桉臺上,一邊是朝廷的旨意,一邊是李達祖的信函。

地勢地勢。

北鎮當初是為了抗拒蒙古而建成的,因此選擇建城的地方,地利在於北邊。

北邊山多,又依山修建了邊牆,在險要地帶的堡壘也多。

弱點就是南邊,南邊寬廣且平原多。

以前南邊有沉遼兩堅城不提,還有眾多大城,因此對於關外的蒙古來說,北鎮的弱點不是弱點。

而形勢鉅變,蠻族偏是從南方來。

這是百年前的先人們沒想到的,如此巨大的優勢,後人如何讓人強大了起來。

其實沒有北鎮會更好。

史鼐大逆不道的如此想到。

如果沒有北鎮,把這些年輸送北鎮的人力物力軍力都留在金州,那麼史鼐可以向朝廷保證。

錦州固若金湯,萬無一失。

錦州穩固,則遼西走廊後方,乃至山海關同樣也無憂。

蠻族就是想要繞道也無法繞。

金州的地利有它的優勢,東岸有長白山脈,

遼西走廊也有自己的優勢,盡是山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