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有所為有所不為(第1/4頁)
章節報錯
“三年,至多三年。”
謝友成親手寫下的文書,由他的親信帶回到金州,見到了將軍當面,才放心交給了親衛們。
五年前。
唐清安由賈府裡的關係,成為了東海堡的世襲百戶,跟著舅舅,領著二弟去遼東都司勾職,
當時他見到了遼東都司的官員陳策,受了他的關照。
現在,他一樣受到其人的幫助。
當初遼陽失陷,遼東都司上下都被蠻族俘虜,陳策也一樣,後來成為了蠻族的官。
謝友成按照將軍的指示,透過商隊聯絡上了此人,然後源源不斷的為金州傳遞蠻族高層的資訊。
謝友成以自身在蠻族的耳目,以及此人的透露,看清了蠻族自身積蓄的速度。
因此,他告訴將軍。
蠻族最快兩年,最多三年,就能重新發動起二十萬大軍,打西面的遼西,還是打南面的金州,誰都說不準。
遼左關外的蒙古,都已經被蠻族收服,不光穩定了後方,也加強了自身的實力。
而現在的金州。
有民一百七十萬,聽起來讓敵人畏懼,實則已經開始拖垮金州鎮江各地的經濟。
一日兩頓稀飯。
金州原先數十萬民,勒緊褲腰帶,修建水利,開墾田畝,堅持到如今已經四年。
鎮江也一年餘。
就如馮勝之所言,再多的感動,再多的精神,也抵不過現實。
到了鎮江。
巡視了各地後,留下顧應時,顧道初。
把謝友成的文書遞給了二人,二人看後臉色陰晴不定。
顧應時和顧道初,雖然都姓顧,卻沒什麼關係,遷移來遼東的祖上也不是一支。
“現在破局之策,唯有不再接收遼民,如此這般,以各地發展的速度,在明年上半年,可做到讓百姓緩口氣。”
顧道初提議道。
顧應時沒有說話,他跟了將軍四年餘,深知將軍的脾性,對百姓極為愛戴。
不可能不管遼民的。
現在金州上下,都在建議不能繼續接應遼民,這股聲音並不小,就是因為看到了實情。
用了將近四年的時間,整個金州,鎮江才接應了七十萬民,堪堪能養活的起。
這才半年,人口就翻了一倍多。
這不是十萬變成二十萬,是七十萬變成一百六七十萬。
就算如將軍所言。
朝鮮還有土地可以開墾,長白山東岸還能開墾一些田畝,可是對比這百萬人,算得上什麼呢。
也就能解決個零頭罷了。
至於漁場。
雖然知道大海漁源無盡,可是看得見摸不著,沒有船什麼都是空談而已。
現在的船廠,漁場已經到了極限,也才能養活二十餘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