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國王提出,想要去祭拜好太王碑,因為在奴兒干司境內,所以派人知會平遼侯。

“好太王碑是高句麗的國王立起來的,關李倧什麼事?”

唐清安不置可否的說道。

李倧此人,政治才能極其卓越,本為兩班勳臣政變後,推上臺的傀儡。

在兩班權貴激烈的政鬥中,不斷的有人發起政變,一生之中都是在政變的局面中度過的。

屹立不倒。

從一個傀儡,到晚年掌握實權的朝鮮國主,讓朝鮮穩定了朝局,緩和了政治鬥爭。

可見他的才能。

如果誰小瞧他,不知不覺間,就會被他翻盤。

基於此。

唐清安對朝鮮的注意力,沒有因為對蠻族的大勝,而開始消減,反而越發的關注。

三部義軍,提拔衛所軍的將領,拉攏兩班權貴,乃至新成立的新合軍,不少來源於朝鮮士兵。

不留絲毫的空隙,以免李倧趁機脫離他的掌控之中。

又為了安撫他,把自己的長子送去朝鮮,和朝鮮王室定下婚約,種種行為,都是套在李倧身上的枷鎖。

“是否為了咸鏡道?”

謝友成猜測道。

他以前負責過與朝鮮的外交,對朝鮮境內的事務,非常的熟悉。

“不只是如此。”

唐清安搖了搖頭。

咸鏡南道,與咸鏡北道,自古以來屬於中國的土地,後來大明覆滅元朝之際。

奴兒干司各部未定,有打著元朝旗號的勢力,那時的朝鮮還叫做高麗。

紅巾軍逃入奴兒干司,和元朝殘餘勢力爭奪地盤,紅巾軍一度佔了上風,甚至攻入高麗境內。

可惜紅巾軍後勁不足,導致了失敗。

高麗不但恢復了邊疆,還北上吞併了大片的土地,設立為咸鏡兩道,也包括平安道不少的土地。

因此。

大明和高麗在奴兒干司發生了爭端。

爭端之中,奴兒干司各部選擇歸順大明,確認了奴兒干司的歸屬,高麗並不服氣。

派了李成桂為主帥,出兵北伐大明遼東。

李成桂趁機發動兵變,經過多次廢立高麗國王,等時機成熟後,自行即位。

第二年由明太祖朱元璋賜名國號朝鮮。

但是咸鏡兩道,與平安道部分土地,朝鮮一直沒有放棄,而明太祖主要精力用來北征大漠,沒有餘力顧及朝鮮。

到了朱棣的時候。

因為是武力登上皇位,為了獲得威信,年年北征大漠,同樣無力顧及朝鮮侵吞土地的行為。

比起朱元璋威脅朝鮮讓出侵佔的土地,以戰事威脅,他的態度鬆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