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7】又冥冥中有感?(第1/3頁)
章節報錯
有唐敬跟隨,王景弘就沒那麼擔心。京師重地,安有宵小膽敢作亂?他正聆聽神使教誨呢。
門外走進一個小太監,在他耳邊低語兩聲,讓他神色微變……
“董成峰不見了,門房說是跟著唐敬與兩位小神使一起出了門。”王景弘心中滴咕一陣,董成峰一家老小皆在手中,倒是不擔心他亂跳。
反之,多與神使接觸也是好事。此人身上透著古怪。從未踏出過大明國界,卻知
“均衡”之名,放任一段時間,說不定能讓他自己漏出什麼馬腳。他揮了揮手,讓人下去,沒作多餘安排。
……南京城。一行人便服出行。唐敬又安排麾下兵卒,前後守衛,混在人群中不作顯露。
四夷館在城北,一路下行就是西水關最繁榮的街區。兩小隻各處看得新奇。
唐敬是個悶葫蘆,三棒子打不出個屁,反倒是因為帶著董成峰,有他一路講解:“應天府人丁百萬,多聚集於外城郭,以城南、城東最旺。”
“西邊和內城,則為官宦豪族人家,這裡隨便一處宅子,恐怕都要萬貫打底。”周若男、周若愚早就知曉大明的社會經濟情況。
王景弘說他一年俸祿不過50兩,也就是五十貫銅錢,加上平日裡當差皇帝賞賜,一年到頭能有300貫錢。
他當然沒說實話。堂堂從四品大公公,各方孝敬一次都不止三百貫了,更別提十年西洋行,他暗中也斂財無數,私藏無數珍寶。
“萬貫?”周若男聽後皺眉,
“子民一年才掙十幾貫錢,商賈富戶或過百貫……”
“以商賈富戶來算,他們不吃不喝一百年,才能買下一棟大宅?”周若愚也道:“奮鬥百年,就為一套房子?也不知這大明人是怎麼想的。”
“難道你們不分配住宅嗎?”嗯?分配什麼?住宅?董成峰都蒙了,他不知該如何作答。
唐敬好懸憋出個屁來:“各部官員是有分配宿舍的,若到品級,也有公屋分派,方便安頓家卷親族。”
“不過那只是少數,多數還是居住公署衙門當中,買不起房。”
“除非本身是出身豪族,就另當別論。”兩小隻不解:“那普通子民就不分?”唐敬難以解釋。
又輪到董成峰道:“這怎麼說呢……”
“地皮民宅都是私產,有得甚至是幾代人努力才積攢下來的。”
“朝堂怎能與民奪利?不可能搶了大戶的房子,再分給旁人吧?”周若愚直接笑出聲了:“為什麼不行?”
“凡入我神國者,皆有住宅分配,以人頭劃分。”
“子民得以安居,才有心思為神國興旺而奮鬥。”
“而大明呢?子民幾十年努力,所為得竟然一處住宅?這住宅除了能遮風避雨,還能有什麼更多的用途嗎?”
“此為虛假的繁榮!”一番話讓唐敬、董成峰啞口無言。而再看往日恬靜的周若男,竟也是同仇敵愾的模樣。
再仔細琢磨這番話,好像的確是那麼回事。子民打拼十幾年,無論租房、買房,錢銀都入了富戶手中。
富戶什麼都不需要做,只要躺平就有收入,且能用這大筆收入,輕而易舉購入更多地皮房產,滾雪球似的膨脹。
如此模式似曾相識。不正是與谷地城邦聯盟雷同?人力產出進入一種死迴圈,似乎都被束縛繫結住了。
反之,若人人都耕作、建設,為大明添一份力氣,天地間哪裡還有貧瘠苦寒一說?
但這番念想,實在夢幻。根本不可能實現。若能實現……恐怕也只有那神明國度了。
氣氛稍顯凝固,幾人也來到了西水關最繁華處……開夜禁的效果,也連帶推動了日頭裡的商業氛圍。
城外的子民不擔心夜禁巡防,就可駐紮城中,選定一個好位置擺攤,再由家人每天回返取送物料。
城中子民見得繁榮景象,也被刺激了消費慾。開夜禁不常有,恨不得報復性消費。
一行人沒乘馬車,走得累了,就隨便在一茶鋪就坐。如今民間還是煎茶,烏七八糟一頓物料加入茶盞中,濃稠如粥。
不似王景弘得寧王朱權的點撥,已吃上了泡茶。但如今這甜滋滋的茶粥,還是挺附和兩小隻口味。
又聽周遭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