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以老朱的例子治老朱(第1/2頁)
章節報錯
路上詢問了相關的問題,周乾心裡也有了把握。
古代商稅制度看似完美,卻存在著各種小問題。
後期官營手工業和商業的收入直接作為明朝財政收入,鹽,鐵,茶這幾項在,明初每年鹽課折鹽就有四點六萬兩多。
正德時期,每年二十萬兩增加到後期一百萬兩,明朝銀礦的採集收穫,在永樂時期,課銀總收入達到五百萬兩。
稅收裡面有土地稅,人頭稅,商稅和雜稅。
明朝商稅雖然低,但是由於明朝推行了嚴格的重農抑商,導致工商業發展遠不如宋朝。
明朝商稅僅佔宋朝六分之一,商稅佔全國總稅收百分之五,宋朝的商稅佔比為百分之七十。
稅收在明朝大部分依靠土地和人頭稅收,洪武二十多年裡,土地稅超過三千二百七十八石。
周乾既然決定開商稅這個口子,便一開到底,待會兒他要和朱元璋提出抽取的標準線。
收稅不是如此簡單,推行的時候困難重重,管你是皇帝派的重臣還是皇子大官,明朝後期抗稅的都動手。
萬曆皇帝派去江南收稅的太監就被當地暴力收稅的給乾死了,所以收稅還需要武力保護。
明初誰敢抗稅,官員敢抗議,武裝收稅就成,政令新開始推行,都會受到阻礙。
見到朱元璋時,周乾心如止水。
“老朱,你想通了?”周乾看著他想了想。
“你先告訴咱,為啥說書的地方喝茶水要錢,吃鹽滷豆子卻不收錢?你先說明白了。”
朱元璋覺得,好奇心一旦被激發起來就收不住了,他還被這個兔崽子下圈套住了。
周乾彈了彈衣服上的雪,慢悠悠坐下:“太冷了。”
內侍拿來了獸金炭。
“老朱啊,你要弄明白茶水和鹽豆子,水和鹹豆子互相需要,咱們大明的百姓有個毛病,白給的東西總是喜歡越多越好,偏偏說書那地方必須人把它當場吃光。
客人吃的鹽豆子越多,鹹渴,要喝的茶水也就越多,這茶水帶來的利潤比不值錢的炒豆子高多了。
聽書的聽到激動處,口渴難忍,茶水再貴他們也會喝,便像酒樓為何無償提供下酒小菜,酒卻不便宜。摸清楚兩者的關係,便可以想通。”
隨後周乾又道:
“碗和筷子,酒和酒杯,逛青樓的客人與煙花女子,都是互相需要。”
現代汽車和汽油就是互補商品。
朱元璋還想再問,周乾道:“你這問的太多了,重收商稅的事情你想好了沒有。”
聽到周乾這麼問,朱元璋不吭聲。
大明商人地位低,主要是兩種原因造成的,因為商人在稅收貢獻上沒有農戶貢獻大。
商人分為行商和坐商,有些行商天天四處跑,這些人富有,卻總是到處去跑,許多時候勞役,收稅,朝廷根本找不到他們,與農戶和工匠一比,貢獻十分低,還少交一半稅。
坐商還好,位置固定。但行商就不行了,他們到處跑,財產也特別的難核算,不方便徵收商稅。
過關稅在大國小國貿易不發達的情況下只收自家過關稅,這種就是變相搞蠻矛盾。
朱元璋將行商難以收稅的原因和周乾說了,又補充道:“若是朝廷追著行商到處跑,那衣食住行的費用都得朝廷自己墊,實在是不划算。”
“朝廷得不到這群商賈的稅,又無法讓他們按時勞役,得不到他們的財富和好處,這種不打壓,還等著他們旺起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