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司馬師襲爵加封大將軍、諸葛恪疾行援救東興堤(第1/5頁)
章節報錯
話說當日夏侯玄前去拜會司馬懿,被十數名死士所圍,難以脫身,恰逢司馬懿突然毒發,好幾名死士急忙趕去檢視情況,夏侯玄這才趁機翻出院牆脫了身。
司馬懿與夏侯玄長談之際,死士們相隔甚遠,並沒有聽到許多機密之事。司馬懿一死,死士們為免節外生枝牽連自身,並沒有選擇將此事添油加醋的稟報司馬師。
畢竟已經有好幾個死士因為辦事不力被司馬師殘忍斬殺了,幾人又沒有按照老主人的命令成功扣住夏侯玄,恰好唯一的知情人老主人司馬懿已經謝世,因此擔心擔責的死士們這才選擇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選擇了緘默不言。
正因如此,司馬師這才暫時沒有對夏侯玄產生敵意和忌憚。
把控染指了大魏廟堂軍政大權數十年的老人司馬懿終於離世了。
然而這並不代表著司馬家將還政於曹氏。
廟堂之上的文武百官,除了司馬家的忠心黨羽之外,剩下的也全被司馬家的屠刀殺怕了,所以當傅嘏、鍾毓、荀顗、盧毓等司馬心腹提出加封司馬師為撫軍大將軍,並奪情居官、不必去官離職居喪的建議後,滿朝上下竟無一個人敢提出異議!
就這樣,早已在朝中扎穩根基的衛將軍司馬師,被正式冊封為了撫軍大將軍,並承襲父爵為舞陽侯,兼任錄尚書事的大權,繼續總領起了朝政。
“伊尹既卒,伊陟嗣事”,一些司馬家的黨羽這樣拍著新主公的馬屁,以示司馬師繼承司馬懿輔政大臣地位的合法性。
不久之後的新春正月,司馬師再次被正式遷為了一品大將軍,位居三公之上,並加封侍中執掌侍中寺,加賜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大權,錄尚書事執掌尚書檯如故。
此時的司馬師,儼然已經成為了大魏第一人,朝堂之上一呼便有百人應,長劍所指便有千軍萬馬俯首聽命,皇帝曹芳再一次成為了他的傀儡。
——————————
大將軍舞陽侯府。
家主司馬師正端坐於幕府座中閉目養神,聽一個二十餘歲的青年幕僚說著什麼。
那幕僚正是逐漸成長為司馬師心腹的中書侍郎鍾會,鍾士季。
“大將軍,如今朝中之勢,有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諸人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鄧艾、石苞等典州牧郡;更有盧毓、李豐等名士選舉人才,傅嘏、虞松等才士參與謀劃;夏侯玄、王肅、陳本、孟康、趙酆、張緝等賢才參預朝議,真可謂四海傾注,朝野肅然啊!這都是大將軍知人善任之功啊!”
這時,鍾會見司馬師臉上的神色極其愉悅,於是再上前一步,對司馬師進言道:
“啟稟大將軍,當初,故大將軍曹爽力行改制,雖未大成,但地方亦已頗有成效,各種政策對我等世族頗為不利,大將軍,如今您身居首輔,何不去徹底除去這些地方改制的餘孽殘政?”
這時,司馬師緩緩睜開眼睛,讚許的望著鍾會,一字一句的說道:
“士季所言極是,‘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詩人之美也。我朝自武皇帝、文皇帝、明皇帝這三祖以來的祖宗典制,我等自然應當遵奉,曹爽、何晏等人妄有改革,攪得天下不寧、士族人心離散,這確實得改改了,士季,你去蘭臺代我下令:前有曹爽所譭棄之祖宗舊制,今悉數復歸之!”
司馬師的意思很明確,鍾會不敢耽擱,笑著一揖到地:
“屬下遵命,這就去辦!”
“士季,等等!”
就在鍾會即將退出屋外時,司馬師像是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聽說,東吳孫權新近去世,東吳的中書令孫弘又和託孤大臣太傅諸葛恪不和,被諸葛恪所殺,東吳人心不穩,此時如若舉兵伐吳,可有勝算?!”
鍾會聽了司馬師的這個問題後,心中一驚,政治嗅覺敏感的他瞬間就明白了司馬師的意圖。此時此刻司馬師剛剛繼承父親手中的權柄,內外人心不一定服氣,所以此時如若趁機立一場大功勞,那即便是像當年武皇帝曹操一樣稱公稱王,也沒有任何問題。
可是,反過來想,如若像當年曹爽南征一樣,司馬師剛剛擔任大將軍便折戟邊境,這恐怕也會讓本來就不穩定的朝野人心變得更加複雜起來。
鍾會思慮了片刻,他明白此刻司馬師志在必得,如若自己橫加勸阻,肯定會掃了大將軍的興,搞不好會讓自己遭禍,如若不過腦子的一味贊成,一旦用兵失利,自己也難逃其咎,肯定會成為替罪羊。
鍾會不敢貿然表露意見,於是想了個巧妙的主意:
“大將軍,此事事關重大,來日朝會,大將軍不妨詢問一下朝中重臣的意見,此外,還可以寫信分別詢問一下鎮守東南的兩徵兩鎮將軍的意見,屆時博採眾長,豈不是更能議出一個萬全之策?”
鍾會口中所說的兩徵兩鎮,正是曹魏如今在東南前線分別安排的駐守荊州的徵南大將軍王昶、駐守豫州的鎮南將軍毌丘儉、駐守揚州的鎮東將軍諸葛誕、駐守徐州的徵東大將軍胡遵這四員大將。
司馬師聽了這話後,滿意的點了點頭:
“士季此言甚是有理,我這便親自寫信,詢問一下東南各大將領的意見。”
鍾會見司馬師採納了自己的意見,這才再次行禮,退出了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