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陳元的指定,眾人紛紛看向太史慈。

此時眾人皆不敢小視陳元了。

因為剛才的品評已經足矣證明陳元的眼光和能力了,絕對非同一般。

所以,眾人開始仔細觀察太史慈,試圖看出太史慈到底有什麼不俗。

只不過,太史慈此時稍稍改換了容貌,並沒有人認出他是如今州牧府赫赫有名的太史子義。

所以,眾人只覺此人面容英武,身姿挺拔,自有一股不凡氣度,再多就看不出來了。

陳元看向許子將:“子將先生,品評此人可有問題嗎?”

許子將搖搖頭,示意沒有問題。

本來就說好了,這一局由陳元指定人選的。

“甚好,如果沒有問題,我們還是按照剛才的方法,把自己的評價寫在紙上?”

許子將繼續點頭。

然後問了一句:“敢問閣下高姓大名?”

太史慈對眾人拱手道:“在下東萊太史仁太史慈子孝也。”

眾人聞言,眉頭不由一皺。

姓太史?

這個姓可不多見,此姓來源也很簡單。

1、春秋時齊太史子餘之後。以官為氏。

2、春秋時蔡仲之後有太史氏。

很明顯,之人自然自稱東萊人士,那麼多半就是齊太史子餘之後了。

而以官為氏的這一支如果追溯的話,多半是來源於姜姓。

齊國太史秉筆直書的歷史,發生於春秋“崔杼弒君”時期。當時齊國國君為姜姓,從古代的禮法制度來推測,齊國太史出身姜姓公族大夫的可能較大。

一朝國君一朝臣,田氏代齊之後,原來世襲齊國太史一職的太史家族,應該也受到波及。戰國時期提及齊國的太史氏,出場地點已經從國都臨淄轉到了莒城。

齊湣王的兒子田法章流落到莒城,與居住在此的太史敖之女結緣,後者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君王后”。

雖然太史敖對這門親事並不滿意,但在女兒成為“君王后”之後,太史氏與齊國王族田氏之間,畢竟已經產生了密切的聯絡。而秦漢之際,齊國多次被外敵入侵,田氏一族命途多舛,據此推斷,太史氏很有可能是在這一背景下,為了躲避戰亂,選擇向當時位置偏僻的膠東半島遷徙,在黃縣定居。

經過兩漢期間的發展,太史氏應該在黃縣已有較大影響力。

但是算不上什麼大豪強,頂多就是一個衣食無憂的小豪強,沒什麼太大的名聲,要不然太史慈也不至於擁有一身的本領在東萊只當了一個小小的郡奏曹吏。

所以,眾人聽到太史慈自報家門是東萊太史氏,便不由有些輕視。

許子將這個傢伙自然也是如此。

透過許子將這一生的歷史可以看出,他品評人物,除了極個別的寒門之人外,基本上都是豪強大族。

而且還裝作高冷的模樣,一副你想讓我評價,我都不屑評價你的樣子。

實際上,也就是此人掌握了輿論話語權,其他人沒有辦法而已。

許子將本身就出身汝南許氏,從祖敬,敬子訓,訓子相,併為三公。

袁家是四世三公,許家則是三世三公,比之袁家也就是差一點點而已。

只不過,人家袁家有大抱負,大野心,意圖代漢自立。

許家則是躺在祖上的功勞簿上,開始拌清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