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戶人家的少爺就是好啊,從小就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丫鬟伺候,不像後世的一些屌絲,一把年紀了初吻還留著。

第二天,就是眾人楊帆啟航的日子。

為了抗清大業,鄭成功也算是夠意思了,撥給了陳永華三千精兵指揮。

自從鄭芝龍降清之後,鄭氏集團便出現了一定的分裂跡象,像鄭家的老人,鄭成功的族叔鄭彩基本上現在已經脫離組織,不怎麼聽從鄭成功的命令了。

鄭成功還有一個族兄鄭泰此時也跟鄭成功面和心不和,直到後來,鄭成功收復臺灣後,急需要建設資金,這位鄭泰寧肯把自己攢下的三十萬兩銀子存到日本,也不肯拿出給給鄭成功解燃眉之急。

而且,這位鄭泰控制著一大部分鄭家的海上貿易,十分有錢,在鄭氏家族內部也有一定的地位。

在歷史上,鄭成功死後,就是鄭泰和一些人以鄭經亂倫,得罪先王為由擁立鄭襲護理國事,只可惜沒有成功。

當然,鄭襲也不會因為這個歷史事件就完全信任鄭泰,鄭泰這麼做也不是因為他對鄭襲多麼忠心,而是因為他和鄭經不和,為了對抗鄭經,只能選擇鄭襲而已。

總而言之,此時的鄭氏家族已經出現了分崩離析的現象,內鬥的激烈程度一點也不比南明政權弱。

每次想到這裡,鄭襲心裡就一陣嘆息,如果這些人團結一點,別太計較個人的利益,南明還是有很多次機會收復江山的,最起碼能劃江而治,保住半壁江山,將來再圖大事,也不至於神州陸沉,使華夏全境都淪落到異族之手。

只不過,惋惜歸惋惜,此時的鄭襲能做什麼?他只是個十二三歲的娃娃,官職也不過是個百戶,手下就七十多個人,就憑這個資本就想勸說各位大佬團結一致,共同抗清?

省省吧,有識之士都看得出來不能再內鬥了,那麼多位高權重的人都勸不動,自己一個十二三歲的百戶憑什麼?憑你是穿越者?小心人家把你當成妖怪扔到海里去。

那現在該怎麼辦呢?鄭襲此時想到的是朱元璋創業的故事,老朱當初投奔郭子興之後,亳州城的各位大帥也是為了那點蠅頭小利斗的不亦樂乎。

而那個時候的老朱,跟現在的鄭襲一樣,只是個人微言輕的小軍官,管不了各位大帥的事。

所以,他就選擇不管,自己帶了一批人到別的地方創業,遠離這些低階趣味,目光短淺的人,到最後,成就大業的正是這位不起眼的小軍官。

鄭襲打的就是這個算盤,他了解原來的歷史,滿清本來以為鄭芝龍投降之後,東南沿海已經不足為慮,所以就讓博洛將八旗軍的主力帶回了北京,導致福建一帶的兵力空虛。

所以,這段時間,魯王政權打的是有聲有色,差點光復了整個福建,這段時間也是十分容易立功的時間,鄭襲就是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爭取再立下功勞,弄個什麼千戶噹噹,讓手下的人再多一點,然後就找個藉口退到海上,找一個不錯的海島發育,等自己的實力壯大了,將來不管幹什麼,才容易得心應手。

就在鄭襲暗暗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之際,陳永華和張煌言聯袂走了過來,看著這個十二三歲的小公子,笑道:“五公子,該用膳了,請過來一起吃吧。”

陳永華就是《鹿鼎記》裡的陳近南,能跟這兩位歷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一起用膳,鄭襲是倍感榮幸的,忙應了一聲道:“多謝陳先生。”

席間,陳永華和張煌言一直在商量反攻福建的事情。

只聽張煌言說道:“現在魯王已經攻下了建寧府,福建的北部已經基本上光復了,咱們現在水陸大軍不下萬人,在下以為應該著力進攻莆田,一來可以控制港口,與國姓爺進行聯絡,二來可以打通閩中與閩北的聯絡,擴大光復區,不知陳先生意下如何?”

陳永華對這個方案十分讚賞,不由地點頭稱讚,道:“此計正合我意,那咱們就先拿下莆田再說。”

二人隨即商議了聯合指揮的問題,由於是兩家出兵,誰也不好指揮誰,所以就設立了一個聯合指揮,有事大家商量著來。

這種指揮模式確實容易造成意見不一,互相扯皮的事情,但是沒辦法,這是兩家合夥出兵,有了什麼事情,自然是兩家商量著來,任何一家都很難獨斷。

其實,這種模式也不一定會因為指揮失靈而失敗,赤壁之戰的時候孫權和劉備不就是這種模式嗎?最後不也打了個漂亮仗嗎?

鄭襲雖然是鄭成功的弟弟,但此時的官職只是個百戶,在這種高階別的會議上自然是插不上話的,所以他也不打算說話,一邊聽兩位大佬議論,一邊想著自己能撈個什麼任務,撈一個容易立功的任務。

不想,這時卻聽見張煌言說道:“鄭公子乃是國姓爺的弟弟,不宜輕易犯險,我看還是留在你我身邊做我們的衛隊吧。”

鄭襲一聽這話,心裡老大不樂意,暗道:做一個衛隊能撈到什麼功勞,便連忙停下吃飯,道:“回張閣部,鄭襲此次前來,願意是想殺敵立功,報效國家的。豈能躲在後面當衛隊?標下不才,願意編入火器營,去前線殺敵。”

此言一出,還沒等張煌言說話,坐在他身邊的他的義女秦語坤“噗嗤”一下笑出聲來,道:“就你?手腳軟綿綿的,連我一介女流都打不過,還想到前線殺敵立功?我看你還是老老實實地帶在我義父身邊的,你可是國姓爺的弟弟,命金貴著呢,萬一要是有個什麼閃失,我們沒法跟國姓爺交待。”

鄭襲聞言,心裡不由地一陣不快,這個小妮子還真是記仇啊,到現在還跟自己過不去。

不過話說回來,好男不跟女鬥,他要是跟這個小丫頭一般見識,拌起嘴來,倒是顯得他掉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