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再次提點(第1/2頁)
章節報錯
的確,所謂的三辭三讓,又稱為“三勸進”,顧名思義,就是臣子們要進行三次勸進,被勸進者要連續推辭,直到第三次的時候才做出一副心不甘情不願地模樣表示接受。
當然有時候都不止三次,比如漢文帝劉恆,就足足做了五次,堪稱皇家楷模。
而之所以做出過這種姿態,除了表示謙遜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出於政治宣傳了,是為了進一步表明皇位的正統性和合法性,讓天下人看看,自己根本不想當這個皇帝,但大臣們強人所難,才無奈答應的,算是眾望所歸、順天應人。
尤其是朱厚璁這種非正統皇子出身,而是以藩王之身繼承大位的,更是需要如此了。
因為如果是正常皇子繼位的話,只需要在自己老爹靈柩前表演這麼一出就行了,很簡單,也很快,差不多半天時間就可以搞定,完全就是走個程式。
可朱厚璁卻是外地藩王繼位,還是小宗入大宗,按理來說就更應該要足功夫了,不能有一絲馬虎。
比如如果使臣真帶著詔書到來此,讓他進京繼位,朱厚璁就應該聲色俱厲、嚴辭拒絕,說自己威望淺薄,德行不夠,萬萬不能擔此重任,還請諸公另尋賢君,然後閉門不見,這算是第一回合。
等到第二日,使臣再來,說什麼國不可一日無君,現如今天下無主,如果有人趁機作亂,即便有孔子和孫武再世,也會擔心於時局無補,為宗廟社稷計,您應當儘快即尊位以定人心,而不是一味謙退,坐視生亂。
這時朱厚璁還是要再表拒絕,但口氣就要稍微鬆動一些了,但依舊推辭不受,這是第二回合。
一直到第三日,使臣再次登門勸進,而且這次他們的態度要表現的更堅決,要做出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模樣,是那種如果你還不答應,那我們就直接一頭撞死在這的那種。
然後,朱厚璁才做出一副勉為其難接受的樣子,嘆息說這非本王所願,是諸臣逼我,為了祖宗的江山社稷考慮,本王也就只能受之有愧了,然後才能跟著他們一起進京繼位。
這才是的正常禮儀和程式,可謂是費時費力,尤其是在現在這個關鍵的節骨眼。
要知道現在朱厚璁最缺的可就是時間了,他去京城越晚,那群朝廷諸公就越能從容不迫的將一切都給安排妥當,從而穩坐釣魚臺,靜等他的到來。
畢竟一切都已經在他們的掌控之中了,滿朝諸公都是我的人,你還怎麼贏?
那時,他再想要從那群朝廷諸公手中奪回權力,也就更難了。
而如果,他聽取萬幸的方法,直接不管這些,什麼禮儀都不顧,直接就迫不及待的答應,雖然會被那群朝廷諸公給看輕,甚至恥笑。
可卻能最大程度的降低他們的防備,讓他們產生誤判,覺得此時的興獻王世子還真是個愣頭青罷了,不學無術,一點禮儀規矩都不懂,這樣的傻小子,可太容易拿捏了,根本用不著費什麼心機,讓他繼位再好不過。
但這卻正符合萬幸他們的心意,要的就是這種效果,這不僅能幫他們節省大量的時間,更早一點去到京城,說不定還能就此打破留在京城的楊廷和等人的佈局了。
至少讓他們沒那麼從容不迫了,能給他們增加不少勝算。
不然真要去晚了,以那幫老狐狸的心機與手段,說不得會將正德帝遺留下來的所有皇家政治遺產全都給清洗乾淨,真的做到整個京城都是他們的人,朱厚璁再想翻盤,可就太難了,基本沒有可能。
還是那句話,畢竟此時的大明朝不同於萬幸原本的世界,算是平行時空,雖然大體故事走向相同,但結局卻並不一定。
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原本的世界歷史,得隨機應變,不然就是鄭人買履了,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比如說不得這個世界的朱厚璁,還就真被他們給架空了,成為了一名傀儡天子,或者真被某個宮女給勒死了,誰知道呢?是吧。
因此見得自己老師袁宗皋也是這樣想的,朱厚熜是越發欣喜了,點頭道。
“不錯,老師,你說得對,是該如此啊,這幫朝臣,是越來越無法無天了,這天子登基繼位,竟然都開始掌握於他們手中了,簡直目無王法!有時我甚至在想,這天下究竟是我朱家的,還是他們的?”
“包括我那位堂哥,是死的不明不白啊,三品武夫的修為,竟然落水而亡,簡直荒唐可笑!待我繼位後,一定要好好查查這件事,給這幫朝臣一點顏色看看,叫他們知曉,這天下,還是我朱家的,我大明,可沒有與這幫士大夫共天下的說法!”
一時間,聽得朱厚熜突然霸氣外露的這樣說,眾人也是不禁心中一凜,萬幸更是不由暗暗側目。
想到原來自己這位發小不僅心機深沉的可怕,竟然也有如此霸氣的一面啊,怪不得他繼位後,能與那群朝廷諸公扳扳手腕,果然有些厲害。
而袁宗皋也是點了點頭,深以為然道。
“殿下,你說的沒錯,如今這朝堂是有些變味了,好標榜,以犯顏直諫,頂撞天子為榮,真心實意為百姓辦事的卻沒幾個,都在想著怎樣博取清名,揚名於世。”
“而且貪腐之風盛行,是得好好殺一殺這股歪風邪氣了,不然長此以往,我大明將國將不國,必亡於這群清流之手!”
之所以如此說,也是因為袁宗皋不是京官,只是興王府長吏,所以並未沾染京官的這股習氣,對於他們的行事風格,算是旁觀者清,深惡痛絕。
朱厚熜是同樣冷笑道。
“是啊老師,這一點我也深有感觸,觀我這位堂哥當政十餘年來,的確是如此,他雖然花錢是大手大腳了一點,可也算雄才大略。”
“是一心想要將我大明的兵鋒恢復到太祖太宗朝時期,再現我大明萬國來朝的盛世景象,可那群文官卻始終攔著不讓,說他荒唐,是昏君,為什麼?還不就是怕武將勢力再次崛起嗎。”
“特別是他厲兵秣馬十餘年,一戰定乾坤,擊敗了舉兵來犯的蒙古小王子,取得了自土木堡以來罕見的大捷,也算是一雪前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