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武道也有績效考核?(第1/2頁)
章節報錯
本來昨天楊東望看到朝廷才給地方武學院,兩百個學生名額時,還挺失望的。
因為,自己好不容易主動出擊了一次,結果就當了個,只能管兩百多個人的小院長,但今天看到武道學院的學生居然全部都是武管人員。。。
再想著學生的名額,朝廷給的待遇、名分,以及未來五年的逐年增加,楊東望終於相信元輔對教育界是真的極報期待與鼎力支援,因為他給的實在是太多了。
九大院校,今年總體招生約五千四百人;那麼五年後就是兩萬七千名學生,再加上教習及以上人員,總數都接近三萬人了,這些可都是朝廷直接負責的武管人員。
那麼這個數字相當於什麼水平呢。
在官府文職,級別相當於國屬司局,地方正五品;那麼官府文職裡有多少武管人員呢?十五萬!
除了帝都,楊東望所在的江城都市區一共約有三千人;四十六城配置大致差不多。
在軍中:相當於校尉連長級別,十二衛中現役一共才五萬人而已;
其他幾個部門:武安局雖然看似人多勢眾,總部近萬人,再加上各地一級都市區每個地方都有幾千人,像江城大都市區已經有大概六千人了,這樣算下來,整個武安局,似乎有近三十萬人了。
但事實上,武安局全體可以算是武管人員的還不到一萬多人;像江城區也就一百來號人。。總局後天後期什麼的也就近千人,地方各戰隊長也才一百多人。
內衛呢,倒是有近萬人,但他們基本不能出帝都,只能靠俸祿過活;
總都司則一共不到千人;因為。。。武安局組建時,從治安都司裡抽調了太多武者。
至於特事部,人家現在是國朝第一武力部門,比不了;據肖勤說,他們除了總部一萬人外;不僅在地方上的各一級都市區,還有各軍事重鎮,邊疆駐守,據點約有一百多個,每地約兩百人;這就是兩萬了;
還有近百隻外勤戰隊,每隊約百人;
所以總人數大概四萬。四萬人全是後天中期及以上,而且還是中期與中期以上的武者五五開。
楊東望想著,怪不得大家都想拆了你們,太特麼霸道了,再加上已知的宗師武者都在你們部裡。
相比之下軍中雖然也有五萬多武管人員,但只有不到兩萬人是中期武者及以上,剩下的三萬多人那是因為軍中職務、職銜啊。
“怪不得你們部門武者沒有職務加成!”。。。楊東望吐槽著。。。
但想到肖勤回答的那句話,也怪不得武者都喜歡特事部。他說:“我們特事部才不搞你們官僚衙門那一套,我們完全是憑實力說話,什麼級別就什麼待遇,什麼處長、隊長的,甚至部長,我們都不在乎。。。”
當然楊東望其實更覺的是、因為他們的外快多,自己部門福利都能發的飛起。
雖然武直委是想收繳資源,統一分配,但面對特事部和軍方兩個巨無霸,最後也只能收了他們收益的一半;外帶卻要負擔起他們的基本福利。
雖說肯定是賺了,但想來那兩位也沒虧太多;只不過終於算是殺富濟貧了一回,給了完全不能創收的官府、總都司、九大院校一點湯喝;
至於武安局、內衛、少府國企,人家則是表示變化不大啦。。。收益沒多多少,而對員工的管理權卻下降了。
總的來說,院校派系算是正式亮相了,並在武直委中收穫頗豐。雖說武管人員也是分級的,學生們都拿的是最低檔次,但比其他人總好的多吧,再說,名兒好聽啊。
楊東望也知道了為什麼這次名額這麼少了,額,說實話已經不少了,僅次於官府、特事部和軍方了;就因為是按武管人員實力發放,(當然級別要折算、學生因為是賜的等同,都拿的低一些)。
雖然這一方案在楊東望眼中極為公平,但在管理者眼中,卻是有兩個極大問題:
第一,按這個政策,很明顯,以後誰的武管人員多,誰的部門就得利多,那大家一窩蜂的招人唄,不用懷疑,針對的就是特事部。
誰讓他們雖然總人數少但是成員精悍,這就造成了他們有效人數多,對,沒看錯,這些人眼裡不被武直委管理的都已經不算人了,因為他們不能為部門掙得利益;
而且特事部的武管人員由於實力高,所以定級時也普遍較高,不像院校,除了幾個院長們,全是最低檔。
當然,更關鍵的是特事部的人不會辯解只會放狠話,摔桌子,額,也有可能是人家不屑哈。當有元輔約束著,大家覺得就他們好欺負,還肥。
第二,各部門大佬覺得,自己的手下直接從朝廷領福利,那自己以後還怎麼管理啊,不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