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桂花酒(第1/2頁)
章節報錯
臨近八月十五中秋節,在外的遊子們都焦急地趕著路,想著在這一天回到家中團圓。
有的人有家,有的人卻沒有。
鬚髮皆白的老者,獨自行走在城牆之下。這座橫亙凌國北方的北境長城,到底有多長,沒人量過。從帝國最西到最東,這長城的高低,寬窄,乃至所用的磚石,都不盡相同。起源千年以前,這麼多朝代一點點地修下來,才有瞭如今的壯闊景色。
老者伸手撫摸著城牆青石上,被風吹日曬後變得暗紅色的汙跡,那是不知哪一年,來自哪一國士兵身上的血跡。
他是誰的兒子?又會是誰的父親?來自哪一州,哪一縣?就這樣將鮮血灑在這裡,把命丟在這裡,值得嗎?
老者從泰安城出發,也沒有刻意選擇方向,就這麼隨意地走著,一路走到了帝國最東北的燕州。
燕州前身,是前朝所設的平北軍鎮。最鼎盛的時候,這裡從中原遷移了十幾萬人口過來。燕州土地肥沃,雖然比不上氣候溫和溼潤的江南可以一年兩季耕種,卻也比隴西,劍南這些地方要強上不少。隴西水源少,土地貧瘠,劍南道水倒是多,偏偏都是大山,兩道加起來的糧食產量,都未必有燕州一州之地高。
整個凌國的版圖之上,河北道最為廣闊,尤以燕州面積最大,是整個凌國第一,但人口卻是最少。關隴道的涼州,朔方道的朔州,河北道的燕州,從西向東一字排開地位於凌國北線,如同三叉戟一般,突入北境。每當北境之敵進犯時,這三州便可相互援手,兩兩形成鉗制之勢頭將來犯之敵夾擊在包圍圈的中間。燕州建立至今,遇北境之敵進犯十九次,從未被破城。
這麼一座英雄的城市,卻也曾經淪陷過。
趙光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凌,旗幟鮮明反對呼聲最高的,並非是劍南道的文人風骨吳家,而是燕州城從一州刺史,到治下百姓,近乎全員的反對。
前朝為了不生出宮闈禍患,皇室相殘的慘劇,對皇室宗親採取分封制。並不是封王,而是賞賜對應品級的土地,讓他們可以養活自己。這條政策確實省去很多麻煩,卻也滋生新的問題。土地就只有那麼多,王室成員越來越多,那百姓手中的土地就會越來越少。當京兆府的土地幾乎全部落入皇室宗親之手時,大成王朝的皇帝做出了一個決定。
除了當今天子的直系血緣,其他皇族全部遷移至燕州城去,將一州之地分封出去還不夠,他給了這些宗師豢養私兵的權利,當然,數量有限。允諾他們,但是帶兵打下來的土地,全都歸他們所有。
土地就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後來駕到的皇室們,爆發出了難以想象的熱情,每天都在想辦法將北境之敵趕得越來越往北,不斷擴大地盤,燕州城正是在這一時期,成為了最大的一個州。
土地打下來以後,需要極其大量的人口來耕種。中原地區因為水患無家可歸的十幾萬流民,就被燕州城的皇族盯上了。當時的三省六部,齊齊發聲,認為燕州招攬流民,邀買人心,是在包藏禍心。可是大成皇帝在猶豫了一個時辰之後,選擇了相信自己的宗親,並且給了他們更高的承諾:
只要大成皇室還在燕州,那這片土地上所有產出的賦稅,永遠只收一半。
那十幾萬百姓就這樣感恩戴德地遷移到了燕州城,從此將家安在了這裡。
前朝末年,任憑天下如何大亂,紛紛起義誓要推翻陳姓皇室的大成,燕州卻從沒有過任何一個人站出來支援。反倒是組織了不少人加入趙陵手下的護國軍,為保衛大成而戰。大成皇帝當年的苦心孤詣,此刻終於有了回報,這些同樣姓陳的皇室成員,和這些飽受皇恩的百姓,用自己的性命回報了他的信任和愛護。
也正因為此,當趙光登基稱帝的那一天起,燕州就註定不會輕易向凌國妥協。只是多年的仗打下來,燕州已經沒有多少青壯,討伐的軍隊才剛剛拉起來,就被盧千秋帶兵給平定了,這既是燕州城多年以來第一次被人攻破,也是“屢敗屢戰”的兵部尚書盧千秋,最為人樂道的一次勝仗。
燕州平定以後,為了平息與恢復,趙光給予了百姓同樣的稅賦政策,這才真正地將燕州收入治下。
穿牆入巷,桂花巷裡桂花香。中秋時節,正是桂花飄香的日子。老者輕輕拍落肩上的桂花瓣,腳步不停地朝前走,酒香就在前方飄出,越來越濃郁,清冽香甜,似是桂花酒。
果不其然,一對祖孫開的小酒肆出現在眼前,店面不大,客人卻不少。老者找了個角落坐下,沒要別的吃食,好酒卻點了三壺。當第一杯酒下肚,老者滿意地笑了。
小孫兒年紀太小,又沒錢去上學,便在店裡跑來跑去,有時幫著端上幾壺酒,客人便會打趣地叫他一聲:“小掌櫃”,他便高興地笑起來,跑得更歡了。
將老者的酒上齊以後,孩子沒著急離開,而是直勾勾地盯著老者腰後負著的劍。
“怎麼,你這小娃娃對劍感興趣?”老者拿著酒壺,和藹地向他問道。
孩子搖了搖頭,又覺得有些不對:“我不知道什麼是劍,我只是對這個好奇。”那孩子跑到老者腰邊,拍了拍極寬的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