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野蠻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征討高句麗的幾個唐人將軍都死了?”大賀懷恩聞言一愣:“你們從哪裡聽說到這個訊息的?”
“你還不知道嗎?”那青壯漢子笑道:“李績、薛仁貴、王文佐、契苾何力他們受唐人天子之命,去攻打西北的吐蕃國,結果被吐蕃人打敗了,這幾人都被吐蕃人砍了頭,唐人的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呀!”
“你們從哪裡聽到這些訊息的?”大賀懷恩不禁哭笑不得:“其他幾個尚且不說,李績的確是死了,不過他是在從平壤返回長安的途中病死的,和吐蕃又有什麼關係?他死的時候都已經七十了,而且你們知道二十萬人有多少嗎?唐國的隴右、安西軍鎮全部加起來也沒有二十萬人,怎麼可能一下子有二十萬大軍去征討吐蕃人!”
青壯漢子們聽到大賀懷恩這番話,不禁面面相覷,顯然他們之前聽到的與大賀懷恩說的相差甚遠,幾分鐘後,那為首的漢子才問道:“敢問一句,郎君是什麼身份?”
還沒等大賀懷恩說話,一旁的僮僕便搶著介面道:“我家郎君乃是契丹大賀氏的首領,還不趕快見禮!”
那些青壯漢子聽了,趕忙跪伏在地,當時的契丹部雖然遠不及後世建立遼國,雄踞北方時的強盛,但也是部眾十餘萬,可以拉出上萬騎兵強盛勢力,還得到了大唐的冊封官職,與這些在蠻荒草甸裡討生活的野人小部落無異是天壤之別,加上他們方才說的那些話,若是深究的話,一刀殺了也不冤枉。
“都起來吧!”大賀懷恩沒有發作,他看了看這些蠻荒漢子夾雜著恐懼和茫然的黝黑麵容,沉聲道:“大唐之強大,非你們能夠想象,莫說是沒有損兵二十萬,即便真的損兵二十萬,也不過是天子一封詔書,徵發一道之兵便可補足!至於你們方才說的李績、薛仁貴、王文佐、契苾何力這幾人,除了李績已經年邁病亡之外,其餘都還活著。你們聽信謠言,妄求富貴,只會白白丟了性命!”
那些蠻荒漢子連連叩首,求饒不止。大賀懷恩揮了揮手,便帶著部下離去了,走出去沒多遠,親近的僮僕便問道:“郎君,這些傢伙分明是去投奔高句麗餘黨,圖謀不軌的,方才為何不把他們都殺了!”
“一路上你也都看到了,去投奔逆賊的人那麼多,是殺得完的嗎?”大賀懷恩嘆了口氣:“你也看到這些傢伙了,手中的武器粗陋的很,連這等粗蠻漢子都去投逆,這是人心思亂呀!大唐敗給吐蕃這一仗著實太不是時候了!”
“人心思亂?”那僮僕摸了摸下巴,他年紀還小還不懂大賀懷恩話中的涵義。在今天的中國人眼裡,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理所當然的事實,但卻忘記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數千年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而成的。
對於一個生活在公元七世紀中葉的東北亞人來說,上一次統治這片土地的中原王朝已經是四百多年前的事情了,漢四郡的歷史早已被人遺忘。對於這些生活森林、沼澤、曠野的人們來說,長安、洛陽、鄴城、晉陽就和今天的中國人對東京、法蘭克福、倫敦、紐約的感覺差不多,而紇升骨城(傳說中高句麗始祖朱蒙建都之處)、丸都城、平壤才是他們心目中的天國下都,拓土千里,征服扶余、百濟、新羅、倭人、靺鞨人的平安好大王是他們心目中的武皇帝,遷都平壤,愛惜民力,修養文藝的長壽王是他們的文皇帝,不屈伏於隋這樣的大國,並三次擊敗隋的百萬大軍入侵的高句麗王高遠是他們的貞皇帝,即便是末代高句麗王和篡奪權力的大莫離支泉蓋蘇文,他們也抵抗了東亞從未有過的強大帝國二十餘年,連唐太宗李世民都不得不從安市城下退兵。
不錯,唐軍的確已經攻陷了平壤城,高句麗的王室和貴族們也被遷走,但唐軍不可能把所有人都遷走,這些響亮的名字依舊存在於他們的腦子裡。一旦形勢有變,這些原本卑微的人的腦子裡就會閃過一個念頭——為什麼我們不能重新舉起高句麗的旗幟,把這些唐人趕走,重新建立這個曾經統治這片土地近五百年的國家呢?
這就是王文佐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在真實的歷史上,唐攻破平壤,消滅高句麗並不是結束,而恰恰是新的征服戰爭的開始。幾乎是高句麗滅亡的同時,新的復國運動就在新羅人的支援下爆發了,雖然在安東都護府的鎮壓下,復國運動被鎮壓下去了,但新羅人也乘機侵吞了百濟故地和高句麗在朝鮮半島上的大片土地,兵鋒直逼平壤城下,唐不得不將安東都護府的治所從平壤遷徙到遼陽,而後渤海國的建立、新城之亂、營州之亂使得唐在東北亞的經營愈發困難,最後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一切都毀於一旦。
從真實的歷史不難看出,邊疆地區的離心傾向永遠是存在的,希圖一勞永逸無疑是一種美好幻想,經略邊陲,維護國家的統一,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需要不斷的流血流汗,一不小心就前功盡棄。
唐在東北亞先勝後敗的經略很大一個原因是西部邊陲吐蕃的興起,大非川之戰無疑是唐在東面攻守易勢的一個節點:經由此戰後,吐蕃盡收羊同、党項及諸羌之地,東與涼、松、茂、等州相接,南至婆羅門,西又攻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餘里,已經直接威脅四川、關中兩地,一旦策反突厥,就對唐形成了三面夾擊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唐在東北亞地區投入的力量只會越來越少,在這種長時間的消耗戰中,將領也只能夠且戰且退,最終放棄。
這些東北亞的人們當然並不懂得這麼多,但是他們可以切身感受到唐軍在當地力量的此消彼長,這更助漲了他們的勇氣和野心,面對這種如潮水一般奔湧的力量,大賀懷恩也不禁感覺到一陣無力。
第四天傍晚,大賀懷恩一行人終於抵達了紇升骨城,這裡是高句麗始祖建立的故都,不過已經被放棄了數百年了。大賀懷恩能夠看到那用白色條石堆砌的石墩,那是這座古城留下的為數不多的痕跡,這裡距離目的地已經不遠了,他下令讓部下們宿營休息。
在一頭扎進馬蜂窩之前,大賀懷恩很想找到幾個當地的蠻子,從他們的口中瞭解一下叛軍的首領有哪些人,已經有了多少人馬,他們有多少存糧,以及新羅人牽涉其中有多深。但部下們告訴他找不到人,附近的幾個屯子村寨裡都是空的,人都不知道去哪裡去了,大賀懷恩只得讓部下們回來休息,人們點起篝火,在裡面投入一些有驅蚊效果的植物,留下斥候,然後就酣睡起來。
大半夜功夫,大賀懷恩都處於半睡半醒之間,他總是感覺有什麼莫名的東西,在繞著自己轉著,發出怪異的聲響,但睜開眼睛又什麼都沒有,直到天色將破曉,他才被當值的哨兵叫醒。
“怎麼了?”
“有人來了!”
“什麼人?”
“什麼人都有,大概有五十人,說是大首領乞四比羽的人!”
“乞四比羽?”大賀懷恩皺起了眉頭,卻想不起有這麼一個人物,他站起身來拔刀道:“吹號,把所有人都叫起來,把火撥旺一點!”
士兵們聽到號角聲,都從地上爬了起來,加了柴草的篝火一下子升騰起來,照亮了所有人,大賀懷恩披上盔甲,向叫罵聲來處走去。
“你們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