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五章 水利工程!(第1/2頁)
章節報錯
既然沒機會帶隊去西廣抗洪,韓渝決定回東海繼續參加APEC會議的安保。
最熱的天在江上巡邏檢查雖然很辛苦,但每天有20塊錢補貼,對這個拆東牆補西牆、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家庭而言,少幹一天都是損失!
可人在江上巡邏,心卻在支援正在西廣抗洪搶險的戰友們身上。
下午6點換班,一上岸就跑進有空調的長航東海分局寶山派出所辦公室,取出團裡專門為聯絡抗洪搶險買的200卡,借用東海同行的電話聯絡席工。
嚴重內澇讓木筏成了寧南市區現在的主流交通工具,席工實地瞭解完水情回來時甚至親眼見證了榮和新城的一些住戶划著木筏上三樓回家的壯舉!
從防指來賓館的這一路上,他坐過車、乘過木筏,也趟過水。
賓館地勢較高,附近的積水只有膝蓋深,趟水走了大約一公里,趕到賓館走上臺階才發現一條大螞蟥緊緊地吸在小腿上,猛地一揪,被咬傷口血流不止。
很多公廁被淹,外面的水很髒。
席工聽到手機鈴聲,掏出來看了一眼來電顯示,顧不上去洗手間洗澡,就這麼站在寫字檯前接聽。
“鹹魚,什麼事?”
“席工,忙不忙?”
“不忙,我剛回賓館。”
“寧南那邊情況怎麼樣?”韓渝急切地問。
“情況不好,經濟損失很大。”席工用脖子夾住手機,開啟鼓囊囊的公文包,取出一大疊圖紙,一邊攤開整理,一邊凝重地說:“邕江穿城而過,可這麼大城市在防汛上的投入嚴重不足,防洪能力嚴重滯後。”
韓渝低聲問:“有多滯後?”
“邕江兩岸的防洪堤是1972年開始修築的,直到今年,南北兩岸才基本建成堤防工程40公里,只能勉強達到2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每年6至8月雨季,上游下大雨,寧南必淹,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是極為少見的。寧南有句白話民謠叫‘落雨大,水浸街’,透過這句民謠能真實反映寧南過去這些年的洪災史。”
“席工,你是說寧南也被淹了?”
“至少有一半城區被淹,但主要是內澇造成的。外地人可能不敢相信,雨水已漫過民生廣場、水街、石巷口等河邊街道,一直氾濫到民生路、興寧路、解放路等市中心,群眾趟水而過,水深的地方小船穿梭,城內一片水汪汪!”
“既然不是第一次被淹,怎麼不早做防範?”韓渝不解地問。
今天出去察看水情的這一路上,光聽西廣同行訴苦了。
席工輕嘆口氣,解釋道:“寧南雖然是西廣首府,但經濟發展比較滯後,城市建設跟十年前的濱江差不多。地方政府沒那麼多經費建防洪設施,國家投入也不多,不過地理條件決定了就算寧南市政府砸鍋賣鐵修建高標準的邕江堤防,一樣很難抵禦這樣的洪水。”
韓渝下意識問:“地形比荊州地區更復雜?”
席工看著圖紙,耐心地解釋道:“寧南地處盆地,地勢低平,四周山脈,易洪易澇。而且寧南水源豐富,有一江十八河環繞,所以寧南古稱邕州,因水得名,因水而興。”
“一江十八河?”
“一江是指邕江,十八河指石靈河、石埠河、西名江、可利江、心圩江、二坑溪、朝陽溪、竹排江、那平江、四塘江、大岸衝、馬巢河、鳳凰江、亭子衝、水塘江等河流。”
席工察看了一天水情,很累,拉開椅子坐下來,看著圖紙憂心忡忡地說:“穿城而過的邕江是左、右兩江的匯合處,以前只有短短六公里防洪堤,防洪防澇能力極為薄弱。
上游任何一條江河發大水,寧南都會受災。如果上游的左、右兩江同時鬧水患,寧南必受大災。所以每當湍急的邕江洪水來犯,江邊水漫房屋,市區大部分街道內澇受淹都是常態。百年一遇的大洪水,讓整座城市變成了汪洋大海,這種慘狀在全國同類城市絕無僅有!”
早知道寧南災情嚴重,卻沒想到寧南的抗洪形勢會如此嚴峻。
韓渝定定心神,追問道:“能守住嗎?”
“三十萬軍民正在進行史無前例的抗洪搶險,正在險堤上加建子堤,力保堤壩。人手不缺,搶險物資也不是很缺,現在缺的是能把沙袋、砂石和樁木等物資送到險堤的交通工具。”
席工回頭看看窗外的一片汪洋,接著道:“邕江上有橋,橋都被淹了,雖然江上有內河貨船,但船被橋擋住了無法通航,搶險物資只能用車輛轉運。可城市道路又因為內澇被淹了,普通卡車底盤低都熄火泡在水裡,一時半會兒又找不到那麼多底盤高的大中型貨車,只能靠人力轉運,效率可想而知。”
“我們運輸分隊全是大自卸車,底盤都比較高,發動機應該不會進水,曹隊長他們應該能幫上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