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9年,為了換取遼國對自己的支援,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由此之後,中原政權再無險可守。

遊牧民族可以將燕雲十六州作為前哨陣地,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石敬瑭的荒唐舉動,導致整個大楚王朝,在三百多年間,一直處於被動局面。

石敬瑭此舉讓自己背上了千古罵名,也給後面的中原王朝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為了從遼軍手中收復幽雲十六州,柴榮、趙匡胤和趙光義三代帝王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但是,直至楚太宗趙光義去世,燕雲十六州都沒有收回來。

燕雲地區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又是中原王朝保護農業區,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

當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時經略東北的基地。

葉隆禮《契丹國志》:

「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

這段話足以闡釋其戰略位置的重要性。

對中原王朝而言,燕雲十六州是其北方的門戶。

在國力昌盛時期,它是中原王朝經略控馭北方遊牧民族的據點和橋頭堡。

燕雲十六州也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屏障與前沿,是軍事鬥爭的「戰略緩衝帶」。

燕雲地區北部的長城與五關構成了牢不可摧的人工防線。

在古代戰爭中,騎兵對於以步兵為主力的中原軍隊無疑具有絕對的優勢,而在軍事地理上,長城對於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南下則能起到防禦屏障的作用。

緊挨著長城南側的燕雲十六州,以其堅固的城池、巍峨險峻的山脈及橫貫交錯的大河構成了戰略上又一道防線。

它是長城防線的有力依託,與長城構成唇亡齒寒、互相支援的關係。

對北方遊牧民族而言,燕雲十六州在戰略上意義同樣重大。

佔據燕雲十六州後,徹底改變了他們在與中原王朝軍事鬥爭的被動局面。

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雖然軍事力量比較強大,但他們沒有先進的文化制度,更沒有固定的財力收入。

由於自身政權制度的限制,在與強大的中原王朝鬥爭過程中,要麼是取得暫時的軍事勝利;要麼被強大的中原王朝(如漢朝)徹底擊垮。

但佔據燕雲十六州後,這一局面被徹底改變。

透過燕雲十六州這一視窗,他們開始瞭解中原,逐步接觸中原文明,學習中原先進的生產方式。

燕雲十六州所轄的地區東西約六百公里,南北約兩百公里,面積約為十二萬平方公里。

其北部在今河北北部地區,處於廣闊而平坦的華北大平原北端,囊括雄偉險峻的燕山山脈。

西部在今山西北部地區,該地區多山地,地形複雜。

燕雲十六州這一狹長地區形勢非常險要,在古代確係一道軍事天險。

燕雲地區北部橫臥著燕山山脈和北太行山山脈。

遼國設立「五京」,以「燕京」為南京,以「雲州」為西京。

這種從「行國」過度到「行國」,「城國」並存的國家佈局,大大鞏固了國家的根基。

楚神宗曾經坦言:

「二敵(契丹、西夏)之勢所以難制者,有城國,有行國。

自古外裔能行而已,今兼中國之所有,比之漢朝,尤強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