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和尚忙謝過可皇太后,這才在錦凳上坐下來。

這時皇太后有對張顧說道:“張顧,此事若是證實真實不虛,就說明你是大有佛緣之人,不然佛祖也不會借你之口傳下這新種田法?

哀家問你,你可曾皈依?”

張顧忙說道:“回稟太后,草民已經皈依,草民乃是緣故大和尚引薦其師父門下,大和尚還為草民起了法號,叫緣來。”

張顧這就是信口胡編了。

可是他不敢不編啊,皇太后那老孃們兒都說自己有佛緣了,要是那老孃們兒腦袋一熱,下道懿旨讓自己出家,自己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他即使是信口胡編,也沒有把自己的輩分給弄低了,硬是把自己安排成了緣故和尚的師弟,還給自己起了一個法號緣來。

皇太后點了點頭,說道:“這就是了,若你不是虔誠信佛,佛祖也不會降吉祥與你。

只是你小小年紀,怎麼就拜在緣故大和尚的師父門下了?大和尚的師父不是已經圓寂了嗎?”

張顧聽皇太后這麼問,忙轉頭看向緣故和尚,這時他需要緣故和尚為自己撐一把了。

緣故和尚聰明的緊,見到張顧向他看過來,就知道張顧需要自己為他解圍了。

他心中覺得好笑,但也不敢表露出來,忙起身說道:“太后,貧僧是代師收徒,張施主佛緣太重,貧僧也不敢收其為徒。

太后,貧僧進獻給太后的《心經》便是佛祖借張施主之口傳授給貧僧的,這也是貧僧不能收張施主為徒的緣故之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祖透過張顧之口傳下來的?”皇太后和知了大和尚幾乎同聲發問道。

“確實如此。”緣故和尚說道:“太后知道貧僧的秉性,向來不打誑語。”

張顧聽了,就在心裡笑道:“你這和尚也是滿嘴胡柴,剛剛打了一個誑語,現在就說自己不打誑語,這就是一句誑語了,哈哈。”

皇太后朝著張顧擺了一下手,說道:“張顧,起來吧,跟哀家說說,佛祖是如何傳你《心經》的。”

張顧撓了撓頭,有些尷尬的說道:“太后,草民也不太清楚,草民只是在做夢的時候夢到佛祖拿了一本經書敲在草民的頭上。

等草民醒了,那《心經》就已經在草民的心中了,記得牢牢的,就像是上輩子就會背了,一直背到如今。”

“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是皇太后和知了和尚以及緣故和尚齊聲唸的。

這些話不光是皇太后和知了和尚信了,就是緣故和尚也相信,因為他覺得以張顧的年紀斷不能編撰出《心經》來。

《心經》中蘊藏著深厚至極的佛法,絕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編出來的。

皇太后說道:“張顧,你果然佛緣深厚啊,哀家這麼些年還是第一次遇到佛緣如此深厚的人。

你就沒有想過出家嗎?以你的佛緣全心禮佛豈不是更好?或許就會有大成就。

哀家覺得你應該珍惜這難得的佛緣。”

張顧一聽冷汗都下來了,忙施禮說道:“太后,草民也曾想過出家為僧,全心禮佛。

可是佛祖在夢中跟草民說了,只要心中有佛,出家在家也沒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