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經濟作物(下)(第1/2頁)
章節報錯
實際上如果茶樹真的有產出後,其利潤並不比絲織品低多少,但資本是盲目的,大眾是短視的。
好在當地的官府在事情鬧的更大之前,及時地介入了此事。
寧中知縣陳夢球親自出面,嚴令這些商人代表不可再騷擾本縣茶農。
但老是這樣用行政手段解決問題,行政成本很高, 往往事倍功半。
最後在鄭克臧的主導下,成立了絲織局專門管控絲織品的出口。
按照規定,只要是從東寧出口的絲織品全部需要透過絲織局,否則便被視為走私品。
而絲織局根據市場行情會隨時調整限制出口絲綢的數量,絲綢既然貴,量就不能太大,作為奢侈品可以,但如果大量釋放出去對大家都沒有好處。
在絲織局的宏觀調控之下,即使種植再多的桑樹,但能出口賺取暴利的絲綢數量是有限制的,超出的部分只能轉為內銷。
這一調控很快反應在經濟上,因為出口的絲綢數量始終在一個固定範圍內,生絲的價格始終沒能漲上去,反而因為大量地跟風改種而有所下降。
鄭克臧讓官府出面大量採購這些降價的生絲作為儲備。
各家紡織商人也將注意力從擴大桑樹種植轉到如何為自己家爭取到更多的出口份額。
絲織局出口份額的劃分也很簡單,就是看各家的質量和工藝,誰家的工藝和質量最好,能賣高價,誰佔的出口份額就多。
透過這種手段,鄭克臧暫時地將這些紡織商人們引到了良性競爭的道路上。
但鄭克臧很清楚這種方式只是權宜之計,隨著產能的繼續擴大,這種管控出口的政策遲早會引起商人們的反彈。
好在他從去年開始便開始大力推廣棉花種植,有意識地擴大絲織原料的種類。
而且與桑樹不同,棉花一般都種在鹽鹼地而不是水田,不會與糧田產生衝突。
如今在東寧推廣的棉花並非是中國本土的短絨棉,而是從南洋引入原產於美洲的長絨棉。
目前已種植了近十萬畝, 其中六成是官營, 剩下還有四成是民間自發種植的。
按照鄭克臧的構想, 隨著棉花產量提高,勢必會分散紡織的剩餘產能。
說到底絲綢是奢侈品,市場受眾有限,才會有極高的利潤。
而棉布才是真正的日常商品,擁有廣闊的市場,也是高效率的東寧機最應該生產的產品。
按照他的估計,限制絲綢出口加上擴大棉花種植,雙管齊下,會讓大部分紡織工坊轉型為生產棉製品為主,絲綢製品為輔的生產狀態。
紡織行業將會進一步精細分化,避免絲綢工坊一家獨大,畢竟僅憑絲綢是養不了那麼多工人的。
和南洋棉花一起引入的還有南洋的菸草。
隨著引入的經濟作物越來越多,糧田早已不是移民們開墾的第一選擇。
戶部不得不進行種糧補貼來吸引農民們主動種糧,保持糧田數量處在安全線之上。
但另一方面,這些作物的引進也極大增強了民眾們的開荒熱情。
不少移民主動開始分家、分戶,將兄弟或者兒子們分出去開墾荒地,種植經濟作物。
不少人在這被稱為大開墾運動的過程中賺到了第一桶金,一些人開始買賣或者僱傭番奴來擴大種植面積, 逐漸形成了少數初具規模的私人種植園。
明鄭這邊搞經濟搞得有滋有味,偽清這邊就沒這麼順利了。
今年開年之初,明鄭水師襲擊了浙江海岸,遷移了上千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