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繩武和柯平看著被打回來的方案,下意識地相互對視一眼,隨即默契地扭過頭回避了對方的視線。

得到訊息的眾官員再次被召集到參政司衙門,大家聚集在起來共同咂摸著鄭克臧批語的含義。

禮官鄭斌看著柯平輕聲道:“這是殿下對現行的縣制有所不滿了?讓我們議新法?”

柯平看著鄭斌唔了一聲,面色嚴肅地點點頭道:看來是這樣,殿下之意是讓我等就舊縣制之弊端提出改良之策,正好應用在此次新縣設立上。”

眾官聞言沉默起來, 這倒並不是因為找不出現行縣制的弊端,實在是弊端太多不知該從何說起。

原本僅佔據東寧時還好,地盤小,人口少,天興和萬年這唯二的兩個縣級行政機構都在中央政府眼皮子底下,問題不大。

可自從佔據了瓊州之後, 縣制的弊病就暴露了出來。

縣衙作為古代政權最低一級的政府, 承擔著絕對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是朝廷中與百姓接觸最多的政府機關,也是朝廷各項政策措施的末端執行者,直接影響著百姓的生活和對朝廷的觀感。

如今的瓊州和東寧兩地都沿用的明代縣制,弊端那可是數不勝數。

在瓊州做知縣陳夢球之前便就如今縣制弊端一事上過專門的奏摺給鄭克臧,但當時臨近澎湖海戰,鄭克臧暫時將此事壓了下來。

如今柯平提出增設一縣的提議,在鄭克臧看來是進行縣制改革的一個絕好的機會。

全新設立的縣不存在以往的歷史遺留和錯綜的人事關係,民眾又都是新移民還未形成本土勢力,乃是縣制改革的天然試點。

若能借著新設立的縣展示改革成果,日後在全境推行起來阻力也會小很多。

“目前各縣設官員四名分別是知縣、縣丞、主簿、典史,其下吏員一般在數十名,分充於吏房、戶房、禮房、刑房、工房、兵房和承發房。”

“除承發房專管公文件案的收發保管外,其餘縣裡六房完全與中央六部對口,另外各縣還都有雜役,視縣裡需求由各縣衙自行聘用。”

吏部左侍郎孟憲忠率先介紹了現行縣制的官吏情況。

“太少了。”

工官李景率先發表了意見。

“一縣之大,縣衙官員至多才四人,以四人之力,需應付來自六部的“條”和府衙的“塊”兩個方面的政令, 還要從錢糧、刑名、教育、風化等各方面有效地治理全縣數萬乃至十數萬百姓,實在難以勝任。”

他頓了頓繼續道:

“最關鍵的是縣官多為外調而吏員卻多為本地人,各有跟腳,樹大根深,乃至有縣吏把持公門之弊,彼輩朝穿青衣而入,暮各持金而回,貪索無度,架空縣官之事常有。”

對李景所說的第一條,一些人覺得有待商榷,但他說的第二條倒是獲得了眾人的認可。

在天興和萬年二州(府屬州與縣平級)還好,可在瓊州的很多縣已經有了這樣的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