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克臧最終對這件惡性案件作出了處理,對犯事計程車卒一律梟首。

首級石灰封存由軍法司帶著傳閱各屯墾駐軍以作警示,同時責令軍法司在全軍範圍展開巡察,嚴打此類惡性案件。

讓陳繩武松了口氣的是殿下對何祐的處理更多地是代表態度的象徵性懲罰,由都督變為權(代)都督,軍銜由護軍降級為龍虎將軍,罰俸一年。

鄭克臧最終還是念著馬震當初瓊州之戰的功勞和這半年的良好表現,將他的軍銜連降兩級,跌到了校尉階,職位也由一鎮主將降為副將,鄭克臧為懷威鎮另外指派了一名主將:因為父親去世丁憂剛滿期的義武鎮主將陳侃。

而陳夢瑋直接被失望的鄭克臧免了南鎮撫司指揮使的職務。

鄭克臧覺得南鎮撫司在他手上實在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安排他去了禮部負責擴建高山番蒙學的事。

他沒有采納陳繩武將懷威鎮士卒全部打散的建議,懷威鎮畢竟在茂利的屯墾點開墾和煤礦開採上立過功勞。

只因為幾個犯罪計程車卒而要將整個軍鎮裁撤,不免會激起這些偽清降卒們的抗拒不滿,容易生亂。

但懷威鎮也不能繼續留在茂利屯墾點了,鄭克臧最後將其劃到了東軍,移防至澎湖,不再歸何祐指揮而改為受江勝節制。

而對陳繩武提出的屯墾地點環境艱苦,長久駐紮心生不滿等擔心,鄭克臧思考良久後決定建立常規的移鎮制度。

不僅在城鎮駐軍與屯墾點駐軍間定期進行換防,在瓊州東寧之間,不同州府、不同屯墾點之間也定期進行換防。

在軍事改革之前,因為屯墾營盤田的存在,使得移鎮換防實現起來十分困難。

大家不願意放棄辛苦屯墾好的田地跟別人換地盤,萬一換的沒自家的好呢。

但在軍事改革後,營盤田作為軍隊公田被剝離出來,由中央統一進行分配,使得換防成為了可能。

這樣一來既解決了陳繩武所提的長久駐紮屯墾點易滋生不滿的問題,同樣也對地方手握軍權的將領如楊彥迪、何祐、邱世寧等人起到制衡作用。

藉著這次建立換防機制的機會,鄭克臧採取了陳繩武的建議,對軍隊編制和軍職重新統一劃分,以更好地適應軍事改革後的明鄭軍隊。

在軍事改革之後除了中央五鎮以外,各軍鎮正兵基本在一千人左右,輔兵大概在一千五百人左右,鄭克臧重新對其進行了劃分。

首先將陸師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體系:征討軍鎮與守土軍鎮

按明鄭軍隊現在的編制,兩個軍鎮共計兩千正兵,三千輔兵,其中分派一千五百正兵配一千輔兵劃為征討軍鎮,剩餘五百正兵與兩千輔兵作為守土軍鎮。

顧名思義,征討軍鎮負責隨時聽調出徵,而守土軍鎮主要負責防守本土,在必要時聽調出徵。

而在軍職方面,陸師分為東西南北中五軍,東南西北各軍設都督一名,都護兩名分管征伐、守土軍鎮。

各軍下轄軍鎮五至六個,其中守土軍鎮三至四個,征伐軍鎮固定兩個。

中軍不設都督,由鄭克臧直領,中軍五鎮加上神機鎮全部為征伐軍鎮,另外各軍還設有神器營(炮營)、輜重營(保障後勤)、工程營、騎兵營(暫缺)等獨立建制軍營,與軍鎮同級。

各軍鎮設統制一名,副統制兩名,協統制(參謀官)四名,統管五協,各協設參領一名,副參領兩名,下轄五標,每標設管領一名,副管領一名,下設五隊,每隊隊正一人,隊副一人,編制為二十人。

同時各軍鎮還設有軍法司佐官、南北鎮撫司派遣官等由中央直接任命的輔助軍官。

目前西軍駐紮在瓊州府,都督楊彥迪,防守區為瓊州北部,南軍駐紮在崖州,都督邱世寧,防守區為瓊州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