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嘉興(第1/2頁)
章節報錯
嘉興的歷史可謂悠久,它位於錢塘江與東海交會之處,緊挨沿海。
此處攬江、海、湖之形勝,素有吳根越角、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
春秋時,吳越兩國便在此風雲角逐,及至三國時,吳帝孫權改稱此地為嘉興縣, 以後歷代皆沿用其名。
到唐代時,嘉興已成為中國東南重要產糧區,俗話說“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可見其對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此後嘉興一直都是繁盛之地,及至明代被稱為“江東一都會也”,繁華熱鬧,商貿不絕。
可惜在明清易鼎之際,清軍攻破嘉興城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屠殺,史稱“嘉定三屠“。
幾次屠殺使嘉興城損失慘重,已不復當年繁華,這種狀況直到康熙這次南巡仍未好轉。
據記載主刀嘉定三屠的便是之前提過的那位攻進廣州成為首任廣東提督的李成棟。
說起李成棟這個人確實很有意思,他是擊滅隆武帝的“首功”之將,還是生擒紹武帝的“不替”功臣,又是為清朝奪取江浙、福建、兩廣等廣大地區的第一功臣。
不可思議的是,也恰恰是忽然之間,這個人良心發現,搖身一變,又成為永曆帝的不貳忠臣,與金聲恆、王得仁一起在南中國“反正”, 重新成為明朝的“忠臣義士”,而且蹈死不顧,死而後已。
最後他亂流趨敵, 赴水而亡,被永曆帝親口諡“忠武”二字, 贈太傅、寧夏王。
真所謂忠奸實難言, 全靠後人說。
此次東寧方面大軍盡出,北軍五鎮、中軍五鎮出動士卒近三萬,加上從松江、蘇州等地裹挾的民壯,何祐號稱總計有十萬大軍的明軍主力齊聚嘉興。
隨著大軍一起行動的前偽清松江知府魯超看著前方不遠的嘉定城緩緩開口道:“嘉興自唐代以來皆是水城格局。”
他看何祐做出了傾聽狀,連忙繼續賣弄道:“除小西門水關外,四面各有水陸城門一座,西門曰通越門,南門曰澄海門,東門曰春波門,北門曰望吳門,京杭運河至西南兩面城門入城由東北兩座城門出城,運河河水同時繞城,形同護城河堤。”
看不慣一介降官的賣弄模樣,左武衛統制毛興冷聲道:“左右不過是個府城,縱然有從杭州來的援軍,再加上城內民壯,也不過幾千的守軍而已, 在我大軍面前還能翻出什麼浪花?!”
魯超聞言連連稱是, 訕笑地住口不言。
何祐瞥了眼毛興道:“撒出去的斥候們可傳回了訊息,敵人動向如何?”
早在抵達嘉興城下之前, 何祐就往東、北、南三個方向派出了大量斥候以監視偽清援軍動向。
面臨明鄭大軍壓境的境況,大部分清軍選擇了據堅城不出,為明軍斥候發揮作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以嘉興為中心,四面各處要道、水道皆散佈著明軍的斥候、探子,稍有風吹草動即刻便被明軍所知。
面對何祐的詢問,毛興抱拳道:“回稟的探哨來報一切正常,尚未有大部清軍集結而來的訊息。”
何祐點點頭繼續問道:“拷餉一事辦的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