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人類社會的本質(第1/2頁)
章節報錯
丁儀作為人類,在觀察者問出這句話時,下意識想到自己所代表的這個種族,但沒有在第一時間說出口。他意識到觀察者的話裡缺失重要資訊。
“是從哪個角度來評價?”
觀察者雙手依舊放在大腿上,臉部保持一個溫馨的表情,說不上是笑容,但給人舒坦的感覺。
“從有利於整個種族的生存來考量。”
丁儀沉默著,不知為何的,首先排除了人類。
“螞蟻?”
身邊,墨欣桐試探性地問觀察者。
觀察者的目光來到墨欣桐身上,欣賞地點點頭。
“是的。”
“脫離地球,從宇宙的角度來看,人類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有價值。這裡的價值是指能延續自己種族生存的能力,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生存潛力。
一個有真正富有生存發展潛力的種族,會在發展中不斷凝聚整個種群,把生存這件事情變得容易。相反,人類種族每一步發展,都可以從各方面看到其生存的逐漸困難化。地球上只有螞蟻這個物種是最有發展潛力的。”
“為什麼人類的生存是逐步困難化的?”
“這個觀念需要從整個種群的大意識下進行理解。人類從部落時期轉型到農耕時期,彼此間的凝聚沒有變深,相反比不上一個小聚落時的分工合作那麼和諧,內部衝突加深,產生各種冷兵器戰爭。”
“但從農業社會期轉型到工業社會期後,我們的生產方式有了一個極大的跨越。無論是從人類生存的質量還是條件而言,都是先前社會遠遠沒法媲美的。生存困難化從哪些方面理解?”
“生產方式的改變確實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輕鬆。醫療條件帶來人口數量增加、死亡年齡延後……但人類的社會性產生了比生產工具更嚴重的負面效果:無意義的種族內耗。提問,一個人類正常一生所產生的東西,包括精力、勞動、思考等對外貢獻,你知道最終會給到誰嗎?”
丁儀想了想,“自己?”
觀察者搖搖頭,“你應該知道帕累托法則,你們人類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託於1906年提出的關於社會財富分配的研究結論:20%的人口掌握了80%的社會財富。也稱作二八原則。他本來是個經濟學家,但工業社會後,人類社會實際上就是經濟的社會,一切哲思、技術、研究都有被經濟操控的影子。他提出了這個法則,不免可以被稱為人類學家。
我提問的問題也可以用這個法則來說明。一個人用盡一生所生產出來的勞動貢獻並不屬於他自己。”
“而是屬於整個人類社會?”
“是的。從生存的角度,當人類社會是以一個好的趨勢發展時,一個人所作出的勞動貢獻都是會匯聚到人類大整體裡,像海納百川,這樣才有源源不斷的發展潛力。”
說著,觀察者笑起來,“但如今人類種群的現狀並非如此。”
“人類個體的貢獻不再能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效勞?”
觀察者點點頭,“不是不能效勞,而是以極其低下的效率。可能上千萬人,才能轉化一點有用貢獻。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丁儀意識到觀察者話裡的意思,嘗試用邏輯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