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實驗準備(求追讀)(第1/2頁)
章節報錯
伊甸園42是實時和觀察者通訊的,一邊和觀察者通訊,一邊準備修補氣泡膜的窟窿。
當結束了和觀察者的通訊後,由它所控制的兩艘執行飛船已經來到42號氣泡氣泡膜窟窿下方,這是兩艘球體飛船,表面光滑,每一艘半徑十米。同時,觀察者下達的任務命令也在伊甸園42的作業系統中執行開來。
這次與以往最大的變動就是能源分配問題,接下來這次實驗所能用的能源是之前的二十分之十九。
別少看這沒了的二十分之一的能源。
算到整個氣泡以及氣泡裡的各種實驗因素,就會發現這缺少的能源,是多麼的重要。
同時,更因為下一次實驗的實驗時長是未知的,這二十分之十九的能源不能在一開始就全部分配給各個單位。
至少需要留存三分之二,以備後續實驗所需。
這樣一來,在實驗還沒開始前,伊甸園統計了一下,發現自己能夠掌控的能源實際上只剩下本次實驗總能源的十分之三。
並且,還沒算上處理突發情況——那個被小流星撞破的氣泡壁孔的修補。
能源的降低意味著能量的減少,伊甸園42要更加合理的規劃氣泡的能量分配了。
42號氣泡的膜從遠處看起來是硬質的,其實不然,這層膜是一層韌性可自由向四周擴散壓力的流動膜。
這層流動膜呈不流動的流體狀,類似不流動的液體,摸起來十分柔軟,似乎用力向膜上一捅,就能刺透這層膜。
實則行不通。
這層膜上每一點的能受力程度超出絕大多數的材質,正常情況下能承受一百噸的壓力。
同時,這層膜是透明的,只有一米的厚度,除了堅韌的防護罩功能,還能在這層一米的厚度膜裡面植入資訊。
最常用的就是:全息投影。
如果不植入全息投影,膜裡面的生物抬頭就能直接透過透明的膜層,望到膜外面的宇宙星空。
全息投影植入後,只要全息投影的幀率足夠快,並且有足夠的能量支援,能全方面進行投影,在氣泡摸內層投影出與外界星空完全不同的景象。
能量越充足,這個全息投影越無限逼真。多種生物的肉眼只能看到這厚度為一米的全息影像,很難察覺出異常,更別說看透這層全息影像,看到膜外面的世界。
當全息影像的內容也是宇宙的星空,即使不是這一片區域的即時星空,厚度裡的影像與外界的真實星空背影一重疊,更加難以分辨。
這種材質是在觀察者的家鄉,一個在人馬座(按照人類的說法)側懸臂邊緣的小星球發現的。
這個星球上也有生命,但體積只有地球的十分之一。
一層薄薄的氣泡膜籠罩在這顆星球的外面,全方位沒有一點死角。
星球內部演繹出適合生物發展的環境,在長達億年的時間裡繁衍出無數物種。
其中稱霸的物種是一種感光生物,身體柔軟,只有人類的一個指蓋大小,全身呈液態,有一根觸鬚傳達資訊。
這個物種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抬頭望向星空,開始留意到氣泡膜的存在。
引發第一次宇宙認知革命。
膜外還有一片天地。
於是開始研究,想辦法打破這個氣泡膜。
但找遍整個星球,都沒有找到任何一個物質能擊破這層膜。
這個物種能看到外面的星空,但這層膜像一道透明的天塹,隔擋在兩者中間。
是的。
氣泡膜,就是這個物種的發展偉力。
這個小星球上,沒有一個物種能找到一個辦法研究出這層膜的性質,突破這層膜。
等到星球資源耗盡,物種社會衰老,最終陷入沉寂,這層膜依然包裹著星球。
物種滅亡了,過了億萬年,又有新的物種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