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東西不是實物,也沒有百分百準確的形容詞,甚至如何存在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趣味問題。

人類稱之為:愛。

觀察者接受這個特有名詞,但他更偏向中性一點的名詞:情感。

人類不像地球上的其他物種,雖然繁衍依然是人類生存的重要環節,但其中多了一條難以琢磨的臍帶,連線繁衍過程中、後的每個個體,並且將其與其他物種隔開——

情感。

愛。

這個東西其實不算稀罕,在每個人類個體身上都能感知到,但觀察者在來到地球之處,對此並沒有過多留意。

無論是汙垢的情感,還是純真的愛,都在這片大地日復一日的出現。

很快他發現這份物質的特殊之處,於是停下離去地球的腳步,折身回去,饒有興趣地觀察起來。

觀察者開始排程認知工具查詢相關“情感”的知識,但並沒有任何有用資料可現。

他只能從地球上人類發展的短暫歷史來探索這個不以實物存在、有些縹緲虛無的玩意兒。

隨著對這方面的刻意瞭解,觀察者的興趣慢慢提了上來。

這種物質美妙極了,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美,和力場有異曲同工之妙,摸不著它,卻它確實存在,並且時刻被感知著。

不同之處在於,一向精準的數學沒法準確的描述它的存在。

這團物質是感性的存在。

人類難以理解。

他們有六百萬年的歷史文化,有無比絢爛的宗教、文學、價值觀文化,有比地球上任何一個物種都要有先進的生產力,核能、計算機、航天器,為什麼偏偏是這種縹緲虛無、誰來都沒法準確定性的感性東西能代表人類。

為什麼偏偏是這種東西,被認為是有價值的。

六百萬年的地球年很長嗎?

地球三疊紀早期一場雨就持續了兩百多萬年地球年的時間,六百年的地球年,不過是這個星球的一呼一吸的時間流動罷了。

所謂的計算機,核能使用,航天器……

觀察者感到滑稽。

觀察者往前追溯人類的發展史,發現這個物質貫穿了整個人類的進化史,早在人類的遠古時代,猿人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時,情感這個物質已經存在。並且影響深遠。

誕生無數的文學文化宗教。

讓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相信來生。

與之相比,人類社會剛出現不到四百年的蒸汽機、誕生不到百年的計算機,雖然有比較先進的生產力,就像一塊粗糙不忍直視的粗爛渣鐵。

無論如何,人類有資格成為代表這個星球的能力了。

不是他們創造出核彈、巨大城市群的建造能力,也不是他們的宗教文化,而是最玄乎的存在每個個體大腦中的感性物質:情感。

這讓觀察者聯想到一團星雲誕生初時的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