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 大軍北上,陳兵易水(第1/3頁)
章節報錯
邯鄲陷落趙王被斬,強大的趙國已經滅亡;趙國滅亡,真正改變了戰國末期的天下格局。
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到趙國滅亡的近百年間,趙國始終都是山東六國的巍巍屏障。在與秦國對抗的歷史中,趙國獨對秦軍做長期奮爭。縱然在長平大戰一舉葬送精銳五十餘萬後,趙國依舊能從汪洋血泊中再度艱難站起並漸漸恢復元氣。
此後形勢大變,山東五國懾於秦軍威勢,再也不敢以趙國為軸心發動具有真正實力攻擊性的合縱抗秦,反倒漸漸疏遠了趙國。趙國為了聯結抗秦陣線,多次以割地為條件與五國結盟,卻都是形聚而神散,終致幾次小合縱都是不堪秦軍一擊。
隨後的幾天,秦王嬴政在行宮聚集大臣、將軍做了重要會商。
會商事項只有一件:秦軍滅趙之後,是南下滅魏還是北上滅燕?之所以有此會商,在於秦王君臣對滅趙之戰的艱難有最充分的準備,所需時日長短也沒有預先做出強制約定。
唯其如此,滅趙之後天下大勢會發生何等變化,秦軍如何以此等變化為根基決斷大軍去向,都是未定之數。如今趙國已滅,用時只有堪堪八個月,且秦軍傷亡極小,其順利大大超出了秦國君臣將士之預料。
嬴政一不做二不休,趁著大軍士氣正盛,幾乎沒有做任何修整,王翦大軍隆隆北上,渡過易水駐紮下來。
根據可靠的情報,現在的燕國,算上護城軍,不過八萬多人。滅之,輕而易舉。
同時,由王翦向燕王送達了戰書——燕國不降即戰,一任抉擇!
————————————
三十萬秦軍陳兵易水的訊息傳到燕國,探馬流星穿梭,商旅紛紛離燕。
太子姬丹,是燕王姬喜的嫡長子。
可是,這個嫡長王子在燕國宮廷尚未度過少年之期,便開始了獨有的坎坷磨難。其時,燕國已經衰弱。為結好強國,姬丹踏上了如同很多戰國王子一樣的獨特的人質旅程。
戰國之世,人質邦交大體有兩種方式:
其一,強國之間為保障盟約穩定,相互派出重要的王室成員作為人質進駐對方都城;一方負約,則對方有處死人質之權利。例如秦昭王之世,秦國派於趙國的公子嬴異人,即是此種人質。
其二,弱國為結附大國,派出王室成員為人質,進駐大國都城,以示忠於附國盟約。少年姬丹所做的人質,便是這種人質。就人質本身而言,以國君嫡長子為最貴。因為,國君嫡長子,大多都是事實上的太子,也是最大可能的國君繼承人。
姬丹雖然年少,然卻有嫡長子地位,自然是進入大國做人質的第一人選。因了這般緣故,燕王姬喜早早將姬丹立做了太子,使姬丹以太子名義進大國做人質,以示燕國對盟約大國的忠誠。當然,太子名分對姬丹在他國的處境也有些許好處。
如此,太子丹的名號,早早便為天下所知。加上為人豪爽,私底下與諸子百家的許多人交好。
燕王喜即位之初:強盛期的趙國尚是燕國最大的威脅。為保燕國安寧,太子丹在趙國做了許多年人質。
正因如此,姬丹和少年時期的嬴政相互結識。本應同病相憐,但上次姬丹出使秦國,嬴政絲毫不念及兩人是舊識,碰了一鼻子灰。回來後,姬丹就開始思考,如何解決燕國目前的困境。
朝堂上,姬喜來回踱步,“完了,完了,燕國這次真的要完了。姬丹,你再去一趟秦國,不管秦王提出什麼條件,我們都答應,一定要讓他撤兵!”
“父王,秦國亡我之心不死,兒臣願意與社稷共存亡,也不願意坐視國土淪喪!”太子丹神情激憤。
“一派胡言!三十萬大軍已經駐紮在易水,你告訴我,該怎麼辦?”姬喜反問道。
“兒臣正在聯合天下之士合縱抗秦,已有方法應對。”
“合縱,合縱,寡人自即位起,就在聽人講合縱!如今,頭髮都合縱白了,也沒看到合縱出什麼結果來。韓國、趙國合縱沒了,咱們燕國,也快讓人合縱去了!”姬喜嘆了一口氣,說道:“寡人算是看透了,天下,哪有什麼真正的合縱?只有各謀其政,各走其路!”
“父王,這次真的不同,兒臣已經有辦法了。”
姬喜拍拍他的肩膀,語重心長的勸解道:“你啊,還是先按照寡人的辦法去辦吧。把準備好的貢禮給秦國送去,一定要仔細查驗查驗,別讓人家挑出什麼毛病。只要他給寡人留下一塊坐北朝南的朝堂之地,他秦王無論要點什麼,我都給他送去!”
“父王!”太子丹眉頭一皺。
“不用講了,照我說的辦!”姬喜打斷了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