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六章 百年楓糖,斯文老饕(1)
章節報錯
看著筷子伸向一碟蜜煉腰果的程子華,靄姨的眼睛裡閃爍著和年齡不相符的狡黠戲謔,嘴角帶著笑,竟還有三分壞壞的,說:“程先生放心,我這兒沒有‘兇犬腰果’,選的是進口加州優質大腰果而已。你儘管吃。”
程子華哭笑不得,保持禮貌,說:“謝謝……其實我剛才已經吃得不少了。這個餐前小食真不錯。說起來,別的地方餐前小食選擇都是鹹、辣、酸等口味,鹹開胃酸生津,辣味帶刺激,這都能理解。這一味蜜煉腰果,清甜脆口,卻是少見……不怕一會兒壞了胃口麼?”
夾了一顆腰果,看了看它晶晶亮的外層,送入口中,細嚼慢嚥,林小麥說:“楓糖加蜂蜜,愛得比蜜甜。外面裹了芝麻,豐富了腰果的口感,而且讓腰果的餘味帶上了芝麻特有的香氣……這是《粵菜三十六道散手》裡,曾經拿來做過舉例子的名小吃,‘甘露果’啊!”
驚訝地扶了扶眼鏡,程子華再次看向那道裝在精緻透明水晶器皿裡的小食,說:“我也吃出來了,裡面含有楓糖漿。楓糖外加進口腰果,我以為這道小食,是洋為中用的引進菜呢?”
“怎麼可能。”林小麥笑了起來,腦門上就差沒有用章子戳上“你開玩笑呢”幾個大字了,她又夾了一顆較為完整的腰果,放在桌子中間,說,“楓糖,也不是某個盛產楓葉的國家所獨有,我們這也有啊——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就在粵北,就有一大片楓樹。被稱為英西楓林。”
“因那地方是喀斯特地貌,奇峰怪石隆起,所以‘楓樹’的楓,又通了‘山峰’的峰,有的人也叫英西峰林。那邊地方,就出好楓糖,滋味清甜,涼嗓子治拉肚,有奇效。”
靄姨驚訝了,說:“咦,小麥知識面很廣啊……連英西楓糖都知道。沒錯,我的這道小吃,用料是進口的,但說到來頭,是地道的國產貨。清末民初開始有嶺南畫院的時候,我們就有到英西寫生的傳統了……別以為只有西洋畫才寫生,國畫也一樣要寫生的!”
林小麥笑著說:“那真的是我們孤陋寡聞了……”
略有些得意地看了大家一眼,靄姨神情宛如少女般伶俐可愛,笑眯眯地說:“眼裡沒有見過風景,心中就沒有山川丘壑。山中沒有山川丘壑,筆下就只有枯山死水。”
停了一停,把話題引回正軌:“也就是那時候,我們的老院長——巢南山的直系傳人,巢燻先生,把楓糖也帶了回來。他手裡有天字碼頭上通盛洋行老闆求畫時送的上好花旗腰果,於是用楓糖熬製成薄漿,掛在烤腰果上,以冰塊冰鎮食用。從此一舉成名,取名叫做甘露果——小麥看的書,倒是駁雜,還好尚算考究,不是胡編亂造的。”
不卑不亢地,林小麥禮貌一笑:“s大圖書館裡的古籍中心,還是靠得住的。”
再吃了一顆甘露腰果,程子華說:“一般堅果外面裹了糖漿,隨著糖分的滲入,會損失一定程度的口感……就算用了冰凍的法子,也是外面的糖衣薄殼爽脆,裡面的堅果卻變軟。大家也都有個常識,那就是不幹不脆的堅果,是沒有靈魂的堅果……”
林佳茵低聲嘀咕:“那是你的常識……”
還好程子華沒聽見她吐槽,徑直繼續往下說道:“但這道甘露果卻組合得很好。外皮亮晶晶的糖漿在舌尖上即融化,裡面的堅果還是很脆。口感非常好。這是什麼原理?”
郭靄說:“說起來不值一提,其實就是在熬糖漿的時候,用了一丁點兒豬油。既可以增添了糖漿的光澤感,薄薄的油脂又可以隔絕了水分和堅果。這道方子十分不健康,最大的優點就是——好吃。”
程子華撫掌大笑,拍案叫絕:“好一個好吃!這個優點頂別的十個!!食物就是要好吃啊!”
笑過之後,麥希明思忖著說:“現在我們都覺得用豬油膽固醇高,不健康。但這道小菜初面世的時候,卻是在一百多年前……那時候民生凋敝,多少人食不果腹。據說那時候一般人家炒菜是不捨得放油的……嚴格來說,不能叫炒菜。應該是熬菜,菜熬熟了,在上面淋一點兒油,增加口感,騙騙舌頭罷了。”
“巢燻先生卻能夠在一道小食上,用上花旗腰果,英西楓糖,添上豬油……追求的,是‘用油不見油’的境界。真真兒該怎麼說呢……富人一道菜,窮人一月糧了。”
林小麥輕輕拍手道:“老闆,你要擱一百多年前,肯定是愛國的民族資產階級……”
麥希明瞥了她一眼,給了一個字:“貧。”
“it
is
the
best
of
&nes,it
is
the
worst
of
&nes…”程子華說,“我們能不能不要動輒提升話題境界?讓食物歸於食物好麼?”
一直在旁邊安靜聽著的郭靄,卻是緩聲開口道:“巢家世代清流,家有祭田,雖生活無憂,卻並非大富之家。一輩子追隨在巢家身邊的,也不過是先祖等區區三四房人罷了。而到了烽火狼煙的時候,巢家也沒有獨善其身,閉門高樂。後來巢燻先生走出書齋,義賣藏品,義務教書……開一脈之美學啟蒙。這些,都是在地方誌上實實在在記載著的。”
眾年輕人人聽著,遙想當年,不禁肅然起敬,紛紛坐直了身子。
郭靄娓娓道來:“只是也許基因作祟,一輩子改不掉一個‘饞’字。就算後來家道中落了,能委屈得了睡破床穿爛衣,也絕不願意委屈了自己的舌頭……魚非鮮活不吃,這在我們珠江水邊還好辦。”
“再到後來……日寇圍城,他不捨得淨水留香園舊居,不願意到相對有保障的鄉下去。被圍在城裡,他斷糧斷炊要吃雜糧飯的時候,也千淘萬洗,不能夾帶半點沙子。”
“我們這些學生後輩,也還流傳著他的順口溜,‘春食筍蟲夏撈蝦,秋摸田螺冬雀肥。天生天養天賜食,何須更費孔方兄?’那已經是山窮水盡,到了要吃蟲子摸螺螄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