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故園翻新,舊事逢生(1)
章節報錯
抬眼看,滔滔碧波,一望無際。太陽不知道躲哪兒去了,沒有日光,海濤聲越發隆隆。
林小麥唇乾舌燥,吞了一口唾沫,覺得心中有股熱血突突往上冒,焦躁如她,又不自覺把長髮往耳後捋了一捋。黃愛軍繼續說:「餘傻子是很後很後的事了……江美村裡的人,都是屯兵的後代。也許是血脈中帶著那麼一點勇悍血性,後來的歷次革命戰爭中,江美村參加的人最多,流的血最多……直到現在,也是這一區主要的兵源地。」
「就剛才,剛才柳四嬸和她連著的兩家鄰居的門楣上,都貼著光榮之家的紅牌牌。這是家裡有行伍之人才有的。柳四嬸沒有提到她的二兒子吧,那孩子就是送去當兵……然後抗洪的時候,犧牲了。」
眾人頓時沉默下來,林小麥心情有些沉重,不由得向著柳四嬸家的方向看了一眼,眼神中多有肅穆。麥希明說:「我在外面的時候,經常聽家父家母說起當年先烈種種熱血往事。比如說,‘金色的魚鉤"啊,比如說,‘一個蘋果"啊,比如說,‘炒炒麵和凍土豆"啊……那時候年輕氣盛,總不耐煩,且認為父母說的太假,世界上不存在這樣誇張的人和事。」
黃愛軍問:「那後來呢?」
麥希明說:「Gapyear的時候,我選擇了繞著國內一圈。期間去了一些博物館,看了很多紀念碑,才發現我爸媽跟我說的那些……竟然不是故事,而是往事。」
黃愛軍點了一支菸,深深吸了一口,嘴角邊始終泛著一絲微笑:「麥總有對好父母啊,多少人出去了,就是冇尾飛舵,一去不回頭。還有一些,甚至數典忘宗,幹起那醜化祖國的事情來。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這些人,連狗都不如!」
麥希明呵呵笑了兩聲,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啊。不過近年來到了外面的,反而越發感覺到國內的好來。以前的人喜歡留在外面,現在大家都是數著日子等學成歸國。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了,真好。」
李運凱站在已經洞開了的門前,回身衝著他們揮手:「喂,過來吧——外面太曬了!」
一邊走在前面引路,黃愛軍一邊說:「這兒既是前清遺留下來的兵營,還留了許多侉子習俗,比如說,擅做麵食,又比如說,從本地演變出來的名菜——‘雙海奇兵"。」
走進了門,一股涼意撲面而來,隔著二門清晰可見一樓大廳的陳列廳格局。林小麥好奇道:「雙海奇兵是什麼菜式?倒是沒有在粵菜宴席上看到過……」
黃愛軍說:「選新造的精麵粉,用電鐺子烙出煙韌有嚼頭的好大餅來,切塊。這兒的海是窮海,沒什麼魚,唯獨魷魚最多。吊起來的魷魚,打成墨魚餅。切好包菜、洋蔥、豆腐乾,先把這些配菜在加了底味的鍋裡炒出香味來,再放墨魚餅和冰塊一起炒。切記最後要燜幾分鐘,全部入味了之後,就是這道菜了。」
林小麥笑了起來,恍然道:「這不就是大餅炒墨魚餅嘛,取了諧音,難怪叫‘雙海奇兵"呢。」
麥希明說:「雙海又是什麼說法?」
黃愛軍說:「其實,兩位都是勤行裡的行家,應該一聽就知道,這道菜嚴格來講是脫胎自北方的著名小吃炒餅。只是融入了當地做法而已。所謂的‘雙海",也很簡單,江鷗島橫亙在出海口上,朝裡是內海,朝外是南海,這不就是‘雙海奇兵"?——這是一道從前朝屯兵流通至今的食物。」
「以及,我不是信口胡編的啊。」黃愛軍看著麥希明,很是節節分明地說,「我籌辦這個小型當地博物館的時候,曾經特意去查過當年的文獻。最後在已經撤掉了的江美小學退了休幾十年的老校長找到了來歷出處的。文字的複製本就在這海鷗樓裡,一
會兒跟我來看看就知道了。」
走進了海鷗樓一樓,林小麥眼前一亮:「這是個博物館?」
李運凱得意地說:「麻雀雖小俱全。這是我們自己出錢投資,江鷗島人自己的博物館——純公益性質的!這兒展出的圖片、實物、資料……全都是三條村的村民自發捐獻的,還有一些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會設法弄到複製版或者在可承受範圍內直接購入。雖然做的時候受了很多非議,但做出來之後,成了我們旅業的一個最大亮點,好多文青就衝著‘樓下博物館,樓上旅舍"這個點來訂房的。」
朝著頭頂上指了指,林小麥驚訝道:「這兒也是旅店麼?」
李運凱笑道:「是的,上面三層,一共有十二個房間,比租別墅便宜很多,是針對另一個客群的。感謝村集體,用很便宜的價錢把這一塊租給我們,而且還是之久。我才有信心大刀闊斧地給它們進行改造啊。」
聽著那真心誠意的說話,林小麥不禁莞爾。展館不大,打個噴嚏的功夫就走完了一圈,在樓梯口,黃愛軍證明自己剛才說過的話似的,指著樓梯口的醒目展櫃說:「吶,這就是剛才提起的那本書。」
看了一眼泛黃的書頁,林小麥笑了起來:「哇,豎行繁體沒標點,費眼哦。」
麥希明端詳一會兒,點了點頭笑道:「軍嗜食餅,總兵季氏勞之……記錄得蠻詳細嘛。」
林小麥驚訝地眨了眨眼睛道:「老闆,你看得這麼快?」
麥希明說:「我們有部分華文書籍還是用豎行繁體來書寫的,區別就是多了個標點。這種沒有標點的,也還湊合看。」
看著那張一臉當然的帥臉,林小麥是真無語了,加快腳步跟著黃愛軍往樓上爬去。沿著彎彎曲曲窄窄的石頭階梯蜿蜒而上,每上一層樓,樓梯盡頭還帶有藏人的凹陷。如今伏兵不在,反而成了歇腳拍照的絕佳角度。滿屋成本不菲的滿洲窗,卻是李運凱的創意巧思。
除此之外,樓內處處可見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