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欲善其計,先謀其器(2)
章節報錯
唏哩呼嚕地喝完一碗,又來一碗,林小麥滿臉饜足的笑容,說:“會發胖……”
一邊說,一邊輕輕拍了拍自己仍舊平坦的肚皮。
卞賽說:“怎麼會呢,你看看我,我比你大二十幾歲呢, 幾乎天天這麼吃,你覺得我胖麼?”
打量了體格勻稱的卞賽一番,林小麥搖了搖頭,說:“您一點兒都不胖呀!”
卞賽就笑了:“所以咯。烤乳豬也好,泥鰍湯也好,都是高蛋白高脂肪的菜式,只會提供熱量, 不會發胖的。反而是城裡含澱粉過高的那些精細主糧, 得好生留意點——來來來, 再來一碗!”
一邊咯咯笑,一邊伸手虛掩碗口,林小麥婉拒道:“不用啦,喝不下了。還有別的菜呢!”
卞賽笑著說:“也對,我讓大哥趕緊煲湯了。蘋果雪梨煲瘦肉,清潤的,你們留著肚子喝那個湯更好。來來來,吃菜,我們鄉下地方沒什麼好東西招待,千萬要吃飽啊!要不要吃扣肉?這種扣肉是粵桂兩地融合做法,叫做‘帶月荷鋤歸’,相當特別的哦!”
得,又是一道硬菜。
林小麥看了看麥希明,說:“你是老闆,你先來……”
麥希明看了她一眼,笑容裡帶了兩分戲謔,說:“你不用發憷, 你看看, 這扣肉的分量好小的……唐人街裡也有做扣肉的,且是專門店。沒有鋪面,只申請了牌照專門做外賣。有的人是固守傳統,因為純肉,很合老外口味,賣得不錯。”
“還有個驚世駭俗的,改良過的版本,中間夾的不是芋頭,而是麵包樹可食用的果實切片。打的是‘神秘東方健康料理’,生意火爆。就是這份錢賺得有點兒讓老一輩人側目,都覺得他篡改了老祖宗的東西……”
“不過,無論是改良版還是傳統版,國外的肉分量塊頭,都很大,成年男人巴掌大的一塊,超過1厘米的厚度。說句不好聽,就是一頭幼獅,吞掉這麼一塊, 也得混個半飽……卞姐這兒這種, 不過三寸貝貝大, 只好管傳統扣肉做爺爺?”
聽著麥希明的話,林小麥夾起一塊肉,笑起來:“真的,我被它騙了。師傅切肉的時候打了斜刀,這麼一拼起來,看起來跟男人巴掌大一大塊……實際上,是兩塊肉拼在一起的。還真的是比尋常扣肉小很多。我本來擔心吃不完浪費的……現在可以試試了。”
卞賽笑著說:“你們忘記了,我們陽縣這兒可是窮山區啊。這種迷你扣肉,也是窮人沒法子的。逢年過節,喪葬嫁娶,總得幾碗硬菜壓桌子吧……這道‘帶月荷鋤歸’,就是硬菜中的一種了。取的,是耕讀傳家的好意頭。但過去肉少啊,窮人笨辦法,把扣肉做小一半,再用個障眼法拼起來,看著還是很大份……這是真的說起來一勺眼淚的辛酸史。”
“卞姐,您說得有道理,可也太偏激了……也正好是這樣小的一塊,適合了現在的人胃口小講究健康又嘴饞的現狀,很適合帶到城裡去啊。反正,英雄莫論出處,菜式莫探來路,管他是不是窮人窮辦法……我們不撒謊,但可以選擇忽略不說的嘛。”林小麥一邊說,一邊咬了一大口,頓時眼睛亮了。
“好多肉汁啊,油全部炸出去了,入口即化,口感好棒!不過我覺得外面扎著的這一圈素菜更好吃,有點兒韌,又有點兒爽脆,越嚼越香……這是什麼菜啊?”
卞賽說:“你猜猜?我給你一個提示——帶月荷鋤歸的雅號,就是從它身上來的。”
她這麼一賣關子,林小麥動了動腦筋,說:“是芋梗麼?我聽說,粵北一帶的醃芋梗也是很出名的,和粵西的很是相似。就是口味上有些許不同……這邊有一道菜,嗯,說起來不太能上臺面,但是實際上非常好吃。”
卞賽問:“是什麼?”
林小麥說:“就是芋梗燜芋蛋蛋。專門用那種跟雞蛋差不多大的小芋蛋蛋,囫圇過油,略炒香了蝦皮魚乾和肥肉丁子,放熱水滾出高湯來,把芋蛋蛋加上幹芋梗一起燜至軟爛入味。這道閤家歡,隔餐吃更好吃,可以一連吃好幾天。從前住我家對面的潘老師家常做,給她兒子兒媳婦帶飯上班……我們蹭了不少。”
卞賽還沒說話,麥希明搖了搖頭,說:“很明顯……不是芋梗。你看莖纖維粗長且細密,味帶清香,最重要的,是沒有芋梗那種刮舌頭的麻麻的感覺。就算是處理過後可食用的芋梗,吃多了,也會帶了那種酥麻感。而用在扣肉裡的這種乾菜,卻沒有。卞姐,您剛才說……帶月荷鋤歸,如果說,肉如半月,所以代表了‘月’字的話……那麼這乾菜,應該是處理過的某個品種的荷梗。才應了後面幾個字。不知道我猜得對不對?”
話一出, 林小麥腦子裡閃過了一個事情,欣喜地脫口而出:“是百日荷,對麼?”
驚訝地瞪大了眼睛,滴溜溜地從麥希明身上轉到了林小麥身上,卞賽道:“麥總是猜中了……而小麥……你是怎麼知道這種百日荷的?”
林小麥嬉笑道:“六十日,百日荷,趕考莫蹉跎。我爸的筆記本里,還記載著百日荷的名字……不過聯絡人那一欄,那個電話已經是空號了。我為此特意查了資料……嗯,順帶一提哦,我爸那本筆記本上記錄的食材我能查的都查過了,另外錄了電子文件在電腦裡面的。”
看到麥希明讚許地微微點頭,林小麥很是有成就感,微微挺了一下胸脯,繼續道:“曾經和粵西的六十日菜齊名的,就是粵北百日荷。現在是雙雙成了難兄難弟,六十日還強一些,百日荷……就真的幾乎銷聲匿跡了。和六十日一樣,顧名思義,百日荷,是用荷花的嫩梗,處理掉粘液澀味之後,醃製一百日,不多不少,出缸成菜。”
“這樣的醃製菜,很適合被帶著去旅行。而在古代,能夠有機會出遠門的人,不外乎四種:書生、商人、詩人、僧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