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時代更迭,新舊特產(1)
章節報錯
仍舊叫了個三蹦子,卞賽帶著他們來到縣府後面的街上,和大部分國內常見的縣城差不多的街景,沿著街道三五步一個小吃店,都已經開檔了。那叫一個粥粉俱全,包面俱有。
晨光微熹,照在尚未進入早市旺季的水車巷上, 氤氳的白色水蒸氣,宛如給巷子籠上一層溫軟稠密的紗衣。
回到了熟悉的環境中,林小麥覺得很親切,很興奮地說:“來得正是時候,現在這個點兒,湯正濃, 粉正新鮮,晨運的人不多,學生潮還沒到, 就連店員也是剛開工體力最好……我們正好打個時間差。”
卞賽笑吟吟地看了她一眼,說:“很內行嘛。”
林小麥說:“如果是從前,這個點兒,爸爸已經起床忙活了三個多小時了,我和佳茵起得晚一點,也早就起來幫忙了。每天早上七點,必須得打包一盒齋粉放在最外面的桌子上,搭配上椒圈醬油和當天燜的腩肉貴。七嬸買完菜回來,路過就可以拿走了。回到家還是熱的,略撈一撈,就可以給她兩個孫子吃了上學。七嬸自己是送了孫子上學之後,到店裡吃的……”
“至於莫叔,時間就不定了。前一晚值夜班的話,就來得很早。不用值班就來得遲些,再遲不會超過八點半。如果值夜班了,他胃口不好,就要點一份特例。小分量的粉,搭配大分量的肉, 走青,加芝麻。補充體力……”
原本麥希明只是順耳聽著,聽著聽著,扭過臉看著林小麥,眼底閃爍著一絲奇異的光芒:“你還真是都記得啊?”
林小麥說:“怎麼會不記得?幾十年街坊誒!”
就連一旁的卞賽,都一臉理所當然地說:“對啊。怎麼會不記得?如果只是光認錢不認人,沒點人情味了,那怎麼行?”
麥希明:“……”
卞賽指了指路邊一處小攤,問:“鹹麥羹,加了瘦肉底和雞蛋的,要不要試試?”
一個煤爐,內中生幽微明火。一口鋁煲,足有尺半縱深。守著鹹麥羹攤子的瘦削中年,眼見有生意上門,立刻站直了身子,微微躬身向前:“靚仔靚女,鹹麥羹一塊五毛錢一碗。還有茶葉蛋啊。”
大家這才留意到男人腳邊放了個電飯煲膽,裡面有二三十個茶葉蛋,色澤深濃, 蛋殼裂開如冰裂般。不過既然惦記著雞公粿,也就不光顧這茶葉蛋了。麥希明說:“要三碗鹹麥羹吧。”
“好咧……”
中年男人話尾聲高高揚起,熱情應對,麻溜利索的取出一次性碗忙碌起來。
林小麥看著街上還沒開張的土特產店上刷的標語,忽然有了新發現,“陽縣三件寶,豆腐公雞麥稈草……豆腐和公雞都能夠理解,卞姐,為什麼這第三件寶,是麥稈草,不是麥子?麥子才是糧食啊,而且在陽縣,麥羹還挺多的。昨天是甜麥羹,今天是鹹麥羹,感覺到處都有,還很多人吃。”
卞賽說:“呵呵,那是無中生有,創作出來的啦。我以前剛到陽縣的時候,沒有這句順口溜。那時候說的是,陽縣五食。一雞二豬三魚四豆五麥。都是正經的特產。後來有人找出了一個失傳的手藝……叫做麥稈織,顧名思義,用麥稈來編織出各種工藝品售賣。這種藝術無形的東西,就好賣高價了,漸漸地,又有了新的口號標語,就變成了陽縣三寶了!”
盯著那做得很是那麼一回事的招牌看了好一會兒,林小麥說:“原來是這樣啊,我還以為是真的呢。”
卞賽好像有些情緒低落,說:“走吧,雞公粿在前面。”
一邊走,麥希明一邊問卞賽:“卞姐,你剛才說的一雞二豬三魚四豆五麥,分別是什麼東西呢?”
卞姐反問:“你猜?”
麥希明很是淡定地數起來:“一雞,自然就是陽縣公雞了。身高體壯,講究血紅冠油黃爪,鎏金毛鐵青尾。最後一個五麥,應該就是指此處的小麥,無論是麥羹也好,麥稈草也好,都自它身上來。屬於……大家對土地的深情?這中間的三個嘛……”
卞姐咭咭笑起來:“嗯,說得不錯,跟網上說的一樣!”
在林小麥歡樂笑聲中,麥希明撓了撓鼻尖,倒沒什麼扭捏的:“初來乍到,一無所知,在網上查資料是最快的方法。”
“麥總,你的方法毫無疑問是最高效快捷的。不過網路上的資訊難免有所參差不齊,需要仔細辨別。一不小心,就會被誤導……”
麥希明腦海裡浮現出自己第一次和林小麥去網紅店探店那翻車畫面,深有慼慼焉地“嗯”了一聲。卞賽看了他一眼,眼光忽地變得柔軟,笑著說:“所以格物致知,親身體驗而實踐,才是最好方法……不好意思,我上了年紀了,是不是太囉嗦了點?”
搖了搖頭,麥希明說:“不, 您說得很有道理。”
卞賽說:“話說回來吧。排行第二的,是本地的走山豬,肉質爽口,無論做燒豬、蒸豬還是做別的菜,味道一流。魚,也是山塘魚。這一片從前有過火山,山地運動之下,存在無數山頂湖。那些湖裡養的魚,性情兇猛,肉質緊實。陽縣人講究‘老魚嫩豬’的吃法,也就是魚要吃養幾年的,豬要吃小的,那樣口感最好……”
卞賽正說得起勁,旁邊忽地傳來一陣咕咕叫,聲音很是嘹亮,還帶著九曲十八彎的變調兒,頓時引得卞賽和麥希明都看了過去,看到的是林小麥捂著自己肚子,羞得滿臉通紅的模樣:“不好意思……我……餓了……”
卞賽頓時樂了:“哈!茶消脂梨開胃,你一大早喝了那麼多茶,當然餓了。馬上就到了,就是這家,老字號雞公粿。來來。”
這家老字號雞公粿,店面極狹,進門右手邊是隔間出來的廚房,大馬力抽風機開得呼呼直響,這麼一佔了位置,進門過道就僅容兩人並肩而行了。
就這麼窄的地方,居然還被店家安裝了一條對牆吃的條桌。於是就只能單人透過。